元朝开国皇帝与末代皇帝之外为什么大多数君主默默无闻新民族的形成在自然景观中寻找答案
元朝的皇帝,除了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和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其他皇帝大都是默默无闻,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呢?在两宋和明朝之间,元朝的历史不过百年,在动辄百多两百年的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里,元朝的历史确实是比较短暂的。从1279年统一全国到1368年退往大漠,元朝短短99年的历史里,共传五世十一位君主,其中忽必烈和妥懽帖睦尔两人在位时间就占去了三分之二。中间九位君主总共执政时间不过40年,每位君主平均在位时间差不多四年多,可见更迭之频繁。
首先,从1279年至1323年的初期,由于英宗被铁失刺杀而死,一系列内乱不断,使得后来的泰定帝、文宗、明宗以及宁宗等人相继登基与离去,他们彼此之间争夺权力,无暇顾及个人成就,因此他们的大部分都未能留下深刻印象。
其次,从1328到1330年代,由于兄弟间争夺皇权导致了并立状态,这种混乱局面使得每个君主都难以稳固自己的地位,更别提取得显著成就。这段时期特别是图帖睦尔(文宗)毒杀兄长明宗的情况,让后来的人对这些君主持有一种“匆匆转逝”的感受。
再者,还有文化水平较低的问题。由于蒙古族人的语言习惯与汉语不同,对于许多普通汉人来说,即使是重要人物,也难以记住他们的名字,而对于那些只处于“过江之鲫”般迅速即逝的人来说,更是不愿意去记忆它们。因此,这些因素加起来,使得除了开国创业与最终衰落时期的一两个重要人物外,大部分元朝君主几乎遗忘了。
最后,不同家族间的权力斗争也导致了连续不断的内战,每个新上台的人物都会努力巩固自己的位置,但这也意味着他不能投入太多精力去建设国家或做出长远规划,所以他们通常被视为没有留下什么可称道的事迹。在这样的环境中,只有极少数能够突破常规成为人们熟知的人物。而剩余的大部分则被埋没在历史尘埃中,被我们所称作“默默无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