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皇帝如何在大好河山上织就了灭亡的锦缎
元朝期间,皇帝下发的诏书,如同《元史》中的笑话书,全是“这个事就这么办吧”、“朕已经知道了,你们看着办吧”的白话文。尽管有饱读诗书的汉臣能写出不错的官样文章,但他们偏偏不屑使用。这直接关系到天下读书人的感官,得不到读书人的认同,更谈不到百姓的认同。
后来的仁宗和英宗虽然有一定的儒学修养,汉化决心还是有的,仁宗甚至还一度恢复了科举制度。但光皇帝一个人想汉化是没用的,下边的蒙古贵族们坚决反对。他们整天嚷嚷着老祖宗成吉思汗多牛多牛,咱们蒙古人打来的天下,他们汉人凭什么进来当官,他们有什么本事,能上马跟我们较量一下吗?连色目人也跟着附和,都认为汉人的那一套行不通。
元朝好不容易出了两个明白皇帝:仁宗才三十来岁就喝酒喝死了;英宗刚刚二十出头就因为他的政策树敌太多,被人刺杀身亡。而这些走马灯一样的皇帝们,都是一些什么样的货色呢,全都是一帮酒鬼、饭桶。
由于这些皇帝的行径实在是太过荒唐,我这里就不细说了,要是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元史》或其他记载,看看保证让你叹为观止。总之,是这么折腾啊,其实他们在皇宫里如何折腾,与老百姓关系其实都不大,但要命的是财政。君臣们这么个折腾法,再多的钱总有花完的时候。花完了怎么办呢,只能从老百姓身上盘剥。太平年景还好,你一个皇家随你挥霍也花不了多少钱。但是一旦碰上个灾荒,那财政机制马上就会崩溃,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历史上的兵锋最强的大蒙古国,就这样成了个短命王朝。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说,大好河山被他们折腾完毕,而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做任何事情。在这过程中,每一个所谓的大策、小计,无非都是权力斗争的一环,最终导致国家衰败。这正如一幅织成灭亡锦缎,用尽千方百计,却不知自己正在织造自己的破产与毁灭。在历史长河中,这样的故事无数,每一次重演,都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治国理政之道,不仅仅是一个空洞的话题,更需要实际行动和明智决策。而那些曾经辉煌又迅速覆灭的大帝国,也许可以作为我们的镜鉴,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每一分每一秒,不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