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最后一个皇帝为何被称作官家这个世俗谑语的流行仿佛是整个宋代历史的一道长卷悠悠传唱
在宋朝,皇帝被称作“官家”,这源于《晋书·石季龙载纪》中的一句:“官家难称,吾欲行冒顿之事,卿从我乎?”这一世俗称谓的流行,可以追溯到宋初皇权下降、文臣和庶民地位提高的结果。后来的宋朝皇帝们为了表达与百官共同治理天下的意愿,也未改变“官家”这一称谓。随着科举取士制度的实施和庶民阶层向上流动,“官家”这一世俗称谓逐渐流行开来。
唐末藩镇割据之乱使得君权神授观念开始动摇,而赵匡胤通过“黄袍加身”和“杯酒释兵权”的方式上台,这些手段虽然轻巧,却能够让手下信服。除了表现宽仁大度,他别无选择。
二、世俗称谓的流行
除了指代皇帝,“官家”一词也广泛运用在民间,有时用于呼唤达官贵人,有时用于呼唤公婆。在《野客丛书》中,就有媳妇将翁姑叫做“官方”的记载。“官方”的本义可以代指三大类人:一是皇帝,二是当官的人,三是公婆。当代指皇帝时,“官方”与“尊敬的陛下”的区别在于前者为普通稱謚,後者為正式場合使用。
两宋时期,由于选拔人才数量众多,从底层上来的文臣,本来就有习惯以此稱呼天子。而他们的地位得到尊重,所以这种稱謚显得自然而然。此外,《湘山野史》记载了李仲容对真宗说:“请‘官方’把大号酒器撤走。”真宗询问其原因,被解释为《万机论》的说法:“三皇为天下,大王居天下。兼具三皇五帝德故曰‘officials’”。
然而,对于这个问题也有不同的声音,如太宗曾经质疑过这个称谓,但最终还是顺应了人们的习惯。因此,最根本的是,当时庶民对于天子的这种稱謚,是一种深厚的情感基础。
结语
总之,在宋朝,其实并非因为谦虚或不甘心,而是在某种程度上是迫于情势所需,只能顺应社会现实。这正如后来的历史学者所描述的一样,这个时代的人们已经开始怀疑起君权神授这样的传统观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