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郑獬探秘古籍深邃智慧
郑獬,字毅夫,一作义夫,号云谷,以才华横溢闻名于世。出生于宋真宗乾兴元年,他的才情自少年时便已显露头角,不仅在词章方面有着非凡的造诣,还曾同榜考取鸿胪进士、会元,并荣任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副使等高位。
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他以状元之姿崭露头角,为皇祐癸巳科首席进士。中状元后,他先后担任通判陈州、直集贤院、度支判官和知制诰等职务,在政治上逐步展现出了自己的能力和魄力。
当英宗即位并开始修建永昭山陵时,尽管规模宏大,但劳民伤财的情况依然存在。郑獬不畏前辈权贵,上疏提醒帝王注意民众的苦难,并建议从简节俭地进行工程建设。这一建议得到了采纳,也凸显了他的谦虚谨慎和对国家利益的关怀。
随后,他又上书主张广开言路,推荐贤良之士,这一做法在当时被认为是积极向上的。在治平期间,当荆南遭受洪水灾害时,郑獬再次上疏提出,对于反映问题需及时行动,对于无端言论则应置之不理,并且在决策前要广泛征询意见。他强调实干过疑,而不是空谈空语,这一精神为当代乃至今人所敬佩。
然而,由于他的直言敢争与朝廷中的新法改革存在冲突,最终被迫离开京城,被派往开封府工作。不久,又因为坚持己见而触怒了权势熙熙的人物之一王安石,被降职为侍读学士。1069年,他因拒绝接受新政策而被下放到杭州,其后的几年的生活充满了波折,最终因病去世。
遗憾的是,由于家境贫寒,他逝世后长达十余年都未能得到合适的安葬。而最终是在好友滕甫担任安州刺史期间,其遗体才得以入土为安。虽然生命短暂,但郑獬留下的智慧与品德,如同星辰般璀璨,不仅影响了那个时代,更成为后人学习借鉴的一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