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论坛上的郑獬智慧如海学问似山
郑獬,字毅夫,号云谷,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出生于宋真宗乾兴元年的安州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祖籍江西宁都。从少年起,他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在词章创作上表现出了豪放峻整的风格,与同榜进士黄中庸并列为会元。
在皇祐五年(1053年)的进士考试中,郑獬以状元之姿荣登第一,这一成就使他成为皇祐癸巳科的状元之一。随后,他历任通判陈州、直集贤院、度支判官、知制诰等职务,不断提升至正三品的高位。在英宗即位期间,他参与了永昭山陵的大规模营造工程,并上书反对过度浪费民力,但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
治平年间(1064-1067),荆南地区发生大雨引发的洪灾,郑獬提出了“对谏言可则行之,不可则置之,有疑则广询而决之”的建议,被认为是有识见的人物。此后,他又担任了翰林学士,但因其强烈的进谏精神和批评朝臣行为,被迫被调离京城。在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因坚持原则而与王安石产生矛盾,最终被贬为侍读学士,再次被调往杭州和青州。
在青州期间,当地实施青苗法这项新政策时,郑獬由于不愿意看到无辜百姓因此受害,而提出异议,最终因病赋闲。但他的健康状况并未改善,最终在宋熙宁五年(1072)病逝于家乡安州,享年仅51岁。当时,由于家庭贫困且子女幼小,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合适葬礼,因此棺木停放在庙宇里十多年,直到好友滕甫再次回到该地区后,便得以入土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