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獬智慧的守护者在学习强国平台上展现
郑獬(1022——1072),字毅夫,号云谷。北宋安州安陆人(祖籍江西宁都),生于宋真宗乾兴元年。他从少年时期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卓越的学问,在词章创作中尤其突出,以豪迈峻整著称,他不仅是同榜鸿胪进士、会元,也担任过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副使黄中庸等职位,这些成就在当时的文坛上无人能及。
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他以状元之姿荣登科举第一名,为皇祐癸巳科状元。在成为状元之后,郑獬先后担任了通判陈州、直集贤院、度支判官、知制诰等职务,并且享受了正三品待遇,还曾参与修订起居注。
英宗即位后,郑獬参与了治理永昭山陵的工程,这一工程规模宏大,但劳民伤财。郑獬上疏提出了节约开支的建议,并且主张广开言路,推荐贤良的人选。不久,他被派往荆南地区进行管理。在治平期间,当局面临了一场大雨淹城的情况,皇帝寻求意见时,郑獬上书提出,对于不同意见要有决断,不要犹豫,要广泛征询并做出决定。此外,他还强调要去除虚假言论,用实践说话。
随后他回到京城,被授予翰林学士职位,因他的直言不讳和坚持进谏而得罪了一部分朝臣,最终被迫到开封府工作。由於他反对新法,又遭王安石忌恨,被降为侍读学士,再次被贬至杭州,然后又迅速地被转移到青州。当时正值推行青苗法,而郑獬则因为对此政策有所顾虑,不忍心看到百姓无辜陷入困境,因此请求休养生息,最终在宋熙宁五年病逝于安州,享年51岁。他留下的遗产不足以支付葬礼费用,因此棺柩长时间停放在庙宇内,只有好友滕甫回归安州后,将其安葬。这段历史见证了一个时代与个人命运之间复杂的情感纠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