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讲堂上的郑獬智慧如海博学若天
郑獬,字毅夫,号云谷,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出生于宋真宗乾兴元年的安州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祖籍江西宁都。从少年起,他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在词章创作上表现出了豪放峻整的风格,与同榜进士黄中庸并列为会元。
在皇祐五年(1053年)的进士考试中,郑獬以状元之姿荣获第一名,这一成就使他在当时的文坛上声名鹊起。随后,他历任通判陈州、直集贤院、度支判官、知制诰等职务,不断提升至正三品的高级官员。
英宗即位后,由于治理永昭山陵的工程规模过大,对民众造成了巨大的负担,郑獬上书提醒帝王体恤民情,并主张节俭办事。此外,他还倡导广开言路,让各方面的人物能够自由表达意见,并通过实践来考察人才。在荆南期间,他面对洪水灾害,上奏“对谏言可则行之,不可则置之,有疑则广询而决之”的建议,以实际行动减轻百姓负担。
然而,其极力推崇实干与进谏的态度也让他得罪了一些朝臣,最终被调离翰林学士一职。不久,又因坚持原则反对新法,被王安石所忌恨,被降职出任侍读学士。1069年,又被贬到杭州,而后又被徙往青州。在青州期间,当地实施青苗法,但郑獬坚持认为这项政策会导致不公,因此告病辞职,并成为鸿庆宫提举人。
最终,在宋熙宁五年的病逝前夕,郑獬留下了深刻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心智遗产,但他的家境贫寒,更是无力为子女寻找安全的地方。当好友滕甫回到安州任职后,为其重新修葺墓地,将棺柩入土,此乃他的最后一个愿望得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