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獬国学培训的巅峰之星
郑獬,字毅夫,号云谷,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出生于宋真宗乾兴元年的安州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祖籍江西宁都。从少年时代起,他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在词章创作上尤其突出,不仅同榜鸿胪进士、会元,而且担任过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副使等高官。
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他以状元之姿入朝,为皇祐癸巳科状元,并在之后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如通判陈州、直集贤院、度支判官、知制诰等。在英宗即位后,他参与了永昭山陵的修建,并建议节俭营造,以减轻人民负担。此外,他还主张广开言路,推荐贤良人才。不久,他被派往荆南地区治理。在治平期间,当荆南遭受大雨淹城之灾时,郑獬提出了“对谏言,可则行之,不可则置之,有疑则广询而决之”的建议,以确保政策的合理性。
神宗初期,郑獬被拜为翰林学士,但因其极言进谏和议论朝臣,被一些人所忌恨,最终被发遣到开封府工作。他又因为不愿意采用新法,被王安石所忌恨,再次被调离至侍读学士一职。1069年,他因反对青苗法而被贬知杭州,不久又被徙青州。当时推行青苗法给民众带来了困扰,而郑獬坚持认为这是一种无益且可能导致宪纲崩溃的措施,因此他选择告病赋闲,并成为鸿庆宫提举。
宋熙宁五年(1072年),郑獬病逝于安州,享年五十一岁。他留下的遗产不足以支付葬礼费用,因此他的棺柩停放在庙中十余年。后来好友滕甫任职安州,将他的遗体送回故乡进行埋葬。这位伟大的国学培训者与思想家的生活轨迹,与他的才华和牺牲精神相得益彰,无疑是北宋文化史上的一个光辉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