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给科研老古板记中国科学院第二届科苑名匠薛长斌
我,薛长斌,在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担任副主任的职位,给人以低调沉稳的印象。我的职业生涯始于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和嫦娥四号任务有效载荷分系统总设计师,我将自己的成就归功于“运气好”。我相信个人只是时代发展大潮中的一部分。我面对枯燥和压力时,依赖团队力量,并且认为好奇心是推动我们前进的重要驱动力。我选择用坚持航天事业的使命与责任,将个人命运与时代紧密相连。
在我的工作中,我把有效载荷比喻为“乘客”,而卫星、着陆舱等则是它们搭乘的平台。我负责保证这些“乘客”与平台间的完美配合,以确保任务顺利完成。这项工作涉及多学科领域,如物理、化学、生物和天文,每一次设计研制都需要根据航天器特点、任务目标以及设备属性进行调整,这其中充满了挑战。
最初,我并没有想过自己会步入航天行业,但一个偶然机会让我加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当时,我毫不犹豫地接受了邀请,一干就是24年。在这个过程中,我认识到航天不仅仅是一份工作,它承载着国家人民关注和期待。一旦明白这一点,就不会再用个人得失衡量这份工作了。
现在,在科技事业高速发展的今天,作为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副主任,我庆幸自己能够坚持下来,赶上了时代浪潮。尽管每天都有问题待解决——从人的问题到进度的问题,再到仪器的问题,但我相信团队力量,也相信好奇心能带来变化。通过不断克服困难,我们最终实现了多项重大突破。
嫦娥四号是我参与的一个国际合作项目,它首次在月球背面着陆,并搭载了来自沙特、荷兰、德国和瑞典四个国家有效载荷仪器。在这个项目中,每一个技术问题都需要跨越国界协商,而我必须确保每一个细节都得到妥善处理。这一过程充满挑战,但也锻炼出了我的耐心和决心。
在过去19年的职业生涯里,与人沟通理解能力一直是我最自豪的地方。我认为团队是成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在国际合作还是国内项目上,都需要高效配合才能取得成果。我鼓励同事们要换位思考,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压力,还要考虑其他人的感受,从而形成更强大的团队凝聚力。
最后,让年轻人知道的是,即便在看似枯燥日常中,也可以寻找好奇;即便对事业感到疲惫,也可以从中学会享受乐趣和成就感。(原作者:都芃 陈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