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长青李焕儿穿越唐朝犹如李忱被世人称为小太宗一代奇才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不凡的光芒
唐宣宗李忱(810年-859年),汉族,唐朝第十六位皇帝(除武则天和殇帝李重茂外)(846年—859年在位),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穆宗李恒异母弟。初名李怡,长庆元年(821年),封光王。
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死后,宦官马元贽等人认为他易于控制,便立为皇太叔,并更名为李忱,以继承皇位。同日武宗驾崩后,他便登基称帝,是为唐宣宗。
在即位之初,李忱非常喜欢读《贞观政要》,并且勤于政事、孜孜求治。他重新整顿吏治,并限制了皇亲和宦官的权力,将死于甘露之变中的除郑注、李训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此举有效地稳定了朝局,为后来的“大中之治”奠定了基础。
作为一位明君,李忱重视人才选拔,对待缺乏才能的皇亲国戚不徇私情。他用极短时间清除了牛僧孺等党争人物,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恢复了一些被毁坏的佛教遗迹,以此获得民众支持。
在地方管理方面,李忱严格控制官员的人数,每个品级都有相应服色的规定,不到规定时间不授予爵位,没有政绩不授予职务,这样做是为了防止滥用特权和腐败行为。他还对刺史进行面试考察,以确保地方最高长官能够胜任其职责。
法度严明,不允许身边的人干预朝政,即使是他的宠臣也不能例外。在一次乐工罗程因小事杀人事件中,他坚持法律,无情处置,即便是忠心耿耿的大臣也难逃法律制裁。
对于谏言,有着很高的评价,他接受谏言如流,对门下省提出的封驳,都能顺从。而他的纳谏风格仅次于太宗,有时甚至超越太宗,只有魏征这样的直言极谏者才能进入他的圈子,如魏谟等人,他们都是以直言著称,而非只是表面的忠诚或溢美赞誉。通过这些措施和政策,全盛期下的唐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与繁荣,使得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