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与问题对话的科研高手中国科学院科苑名匠薛长斌的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故事
我,薛长斌,在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担任副主任的职位,给人以低调沉稳的印象。我的职业生涯始于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和嫦娥四号任务有效载荷分系统总设计师。我对自己的成就谦逊地归功于“运气好”,因为我认为个人只是时代发展大潮中的一个小部分。“我觉得个人是一方面,幸运的是赶上了整个时代发展的大潮。”面对日复一日的枯燥和压力,我坚信团队力量,也相信好奇心在科研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我选择用坚持航天事业使命与责任,将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紧密相连。
在航天领域,我把有效载荷比喻为“乘客”,而卫星、着陆舱等则是它们搭乘的平台。在我的工作中,我负责确保这些“乘客”能够顺利完成其任务。这意味着我必须考虑到航天器特点、任务目标以及设备属性等多种因素,并且需要跨学科协作,这是一个既复杂又挑战性的过程。
尽管起初我的专业背景是在通信与电子系统,但机会让我走进了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当时,那里的神圣感吸引了我,使我决定加入这个团队,一干就是24年。随着项目数量增加,我逐渐认识到航天不仅仅是一项工作,它承载着国家和人民的心愿。一旦明白这一点,就不会再将个人得失作为衡量这份工作重要性的标准了。
如今,在科技事业高速发展的今天,航天也正处于快速飞跃之际,我庆幸自己能够坚持下来,与时代同行。在这个过程中,每天都有问题需要解决,无论是技术问题还是进度问题或是仪器的问题,“时时刻刻都在解决问题”。虽然有时候会感到枯燥和压力,但通过团队合作和不断学习,我们可以克服一切困难。
例如,在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项目中,我们遇到了一个关键设备经常性复位的问题,这几乎威胁到了所有科学数据。如果没有我们团队成员精细排查并解决这个软件兼容性问题,该任务可能无法成功。这种情况下,只要保持冷静,不断推进项目,同时寻找可能出现的问题,最终我们发现并修复了该错误,从而保证了任务顺利完成。
嫦娥四号也是一个典型例子,它首次实现了月球背面的着陆,并且涉及国际合作。作为嫦娥四号有效载荷分系统总设计师,我深知每一次小小调整都可能牵涉到多国外交官参与,以确保每一项技术上的改动符合所有参与方需求。这一切都证明了一件事情:无论如何,都不能忽视团队间沟通和理解之间微妙而至关重要的人际关系。
最后,让世界看到我们的成果,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我撰写了一篇综述文章,希望能帮助未来的国际合作避免重蹈覆辙,而不是盲目前行。此外,即便是在高强度、高压力的环境下,我始终相信,每个人的贡献都是宝贵的,而不是简单地要求牺牲。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学会从对方角度思考,为共同目标奋斗——这才是我对待团队的一种期望。而当意见冲突发生时,即使有时候会爆发争执,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结果,不是私利驱动。而只要大家携手并肩,就算面临千头万绪,也能找到解答,因为战斗力源自团结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