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道光皇帝为什么在处理清朝四大奇案时如此抠门
道光皇帝,清朝入关后的第六位皇帝,他的平庸和守旧与前任康熙、乾隆皇帝相比大不相同。1842年,在西方列强的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道光皇帝没有采取任何向强国学习或改革大清王朝的措施,只能选择姑息苟安、得过且过。
每个人都希望拥有一个光头,道光皇帝也不例外,他也想成为一位有能力的好皇帝,但他心中缺乏力量:想要开展全民禁烟运动,却导致了鸦片战争,又不敢对付西方列强,使得大清国颜面尽失,他自己也感到无地自容。
作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君主,自然希望拥有一切。但是当时历史已经远远落后于康乾盛世,而要保持唯我独尊尽显奢华风范仍然有可能。
然而道光皇帝非常崇尚节俭,这种生活方式从他的多年坚持中体现出来,是在中国封建帝国中的首屈一指。他相信“成由节俭败由奢”,因此他坚信勒紧裤腰带节俭过日子总比铺张浪费好。
道光皇帝这种节俭行为受到了其父嘉庆皇帝的影响。正如那句“和珅一倒,嘉庆吃饱”所言,当和珅财富被充公之后,对国家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财政补给,让嘉庆能够更加宽裕地处理国家事务。这让道光深刻意识到自己的父亲乾隆在远见卓识上做出了正确决定,为自己留下了一个巨大的财政基础。
为了教育好自己的儿子,即将成为继承人的道光,在嘉庆23年的时候,被带到盛京祭拜先祖。在晚上的住宿环境简陋,与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时代使用过但已经淘汰掉的遗物——糠灯、乌拉没有油彩以及精雕细琢拐杖作伴。这些简单物品,以及父兄们创业打江山艰难的情景,让年轻的道光产生了立志以未来做一个律己严格又节俭的人生的决心。
因此,尽管对大局无益,但为了一种形式上的显示,即考核大臣能力品德标准之一,用来表现出一种个人的形象风格,就必须这样去做。这就是为什么即使身为一国之主,也要坚持这一点,因为这是表明自己的一种态度和标准。而这也是为什么即便如此抠门,也依然不能改变整个社会对于这样的领导者形象观念的一个偏见,因为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繁荣昌盛才是最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