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怀仁导演的黄梅戏五女拜寿在社会场合热映
我在1950年进入了安徽艺术专科学校戏剧科,从一名演员的角色开始接受严格的训练。1958年,我有幸见证了梅兰芳在安徽的表演,她主演的黄梅戏《打焦赞》中饰演杨排风让我印象深刻,甚至还亲自指导我化妆,教会了挑花线的动作,这些经历对我的职业生涯产生了永恒的影响。加入黄梅剧团后,我扮演过多种不同的角色,尤其是在与严凤英、王少舫等同行合作时,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经验。
1980年,我进军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进行深造。在那里,我系统地学习世界各大流派的戏曲理论,并且不断尝试自编、自导、自演,与同学们互相学习交流,气氛十分热烈。一年后回归剧团后,就参与了一次赴港巡展节目,再次回到剧团后,我们排练了《龙女》,在选择角色的过程中发现马兰适合饰演龙女,最终确定由她担纹此角色。此外,我们还完成了《风尘女画家》和《无事生非》的排练,这三部作品被称为“马兰三部曲”,其实这也是一系列孙怀仁导 演作品中的精华。这是因为作为出身于表演界的人物,在导 演工作时我特别明白演员需要什么样的支持,现在不少话剧导 演来到我们的舞台,他们擅长人物分析,但对于如何让演员上场表 现却感到力所不及,对那些塑造能力较差的小伙伴们来说更是如此。而相比之下,由于我曾是一名真正理解他们需求的人类镜子,又是知心朋友,所以能给予他们恰当的手法去塑造自己的形象。
退休后的岁月里,无论何时,都有人提问关于黄梅戏未来的发展问题。我坚信,要想使黄梅戏持续繁荣,就必须始终牢记观众的心声,让观众能够轻松步入剧院,用愉悦的心情坐下来,一起沉醉其中。创新固然必要,但我们不能忘记本质,不应走得太远,以至于失去了核心魅力。在决定着黄梅戏未来轨迹上的关键位置上,我既承前启后,也致力于传承与创新,为这个古老而又活跃的艺术形式注入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