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黄梅戏在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孙怀仁的努力与贡献
我在1950年考入安徽艺术专科学校戏剧科,从一名演员的角色开始接受严格的训练。1958年,我有幸见证了梅兰芳在安徽的表演,她主演的黄梅戏《打焦赞》中饰演杨排风一角深刻地印象了我。那时,她还亲自指导我的化妆,教我挑花线的动作,这些经历至今仍让我难以忘怀。进入黄梅剧团后,我扮演过多种不同的角色,尤其是在与严凤英、王少舫等艺术家合作时,我学到了许多宝贵经验。
1980年,我进修到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在那里,我系统学习了世界各流派的戏曲理论,并且经常自己编写剧本、自导自演,与同学们互相学习,氛围非常热烈。一年后回到剧团后,就参与了赴港表演节目的筹备工作,还曾排练《龙女》,选择马兰担任主角,因为她个性中的独特魅力和出众的形象和扮相,让人眼前一亮。此外,我们还完成了一系列《风尘女画家》和《无事生非》的排练。这三部作品被誉为“马兰三部曲”,其实也反映了我作为导 演所做出的贡献。我从表演出身,所以在导挥过程中最懂得如何帮助其他演员提升自己的表现,现在不少话剧导师虽然擅长分析人物,但对于具体如何指导舞台上的行为和情感展现却显得手足无措,尤其是对那些尚未成熟的人才来说更是如此。而相比之下,由于我深谙表演技巧,因此能有效地引导他们找到塑造人物所需的手段,使他们成为完美的人物镜子,同时也是可靠的心灵伙伴。
退休之后,即便已经离开舞台生活,我依然思索着黄梅戏艺术未来应该怎样发展。我坚信,要想让黄梅戏持续吸引观众,就必须不断创新,同时也不应遗忘根源,让观众感到亲切舒适。黄梅戏在创新方面有必要进行探索,但绝不能走偏,本质要素必须保留。在这场关于黄梅戲发展的大棋局上,我作为孙怀仁站在关键位置,一方面跟随先辈如严凤英、王少舫学习,再次将这些知识传授给新一代,如马兰、吴亚玲,以及小小花朵般崭露头角的小明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