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张辉徐代泉音乐工作者的传奇之声
徐代泉,黄梅戏音乐工作者的传奇之声。他的家乡流行唱庐剧,他小时候是浸润在庐剧的音乐中长大的。1958年他凭借拉得一手好二胡,以独奏《良宵》考进了安徽省艺校,整整学了三年庐剧音乐,学会了作曲。他说自己对庐剧的熟悉程度和喜爱程度都远远超过了黄梅戏,当初他的同班4个人后来只剩下他一人,别人都不学了,他依然在坚守,立志要为庐剧艺术做出点成就。然而就在他毕业时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学校却撤销了庐剧专业。当时学西洋音乐的何合浓被分配去了庐剧团,而徐代泉被宣布留校从事教学。徐代泉很不理解,以为领导弄错了,他认为按理应该把他分到庐剧团去才对。但学校领导说出的理由却让他心服口服:“我们是要为庐劇留一个種子。”但这个種子卻沒有機會發芽、開花、結果。
这一行干起来是既苦且难的。苦是苦在熬人,难则难在從事戲曲音樂要學的東西太多了。而從事戲曲音樂的人卻往往免不了與清貧和寂寞為伍,就像那黃梅戲中的角色們,在春風秋雨中尋找自己的故事一般艱辛。而徐代泉一进入创作就是全身心、全部感情地投入。他碰上找不准感觉时,那种状态真是坐亦想、走亦想、醒亦想、夢亦想,有時写一些悲劇唱段時,他寫着唱着自己也會流淚悲傷,就像那黃梅戲裡的情感深沉,不言而喻。
徐代泉說自己一生做了一三項工作,一是在教學室傳授知識,一是在創作中將靈感化為作品,一是在研究中探索古今戲曲音樂的秘密。他曾任安徽艺术学校、安徽大学艺术学院戏音教研室主任近20年,即便退休,也仍旧担任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一生所著黄梅戏电视剧主题歌及配乐作品丰富多彩,其中包括《桃花扇》、《半把剪刀》、《家》、《春》、《秋》等十几部经典之作,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在记忆里,每个旋律都是情感与智慧交织的一段历史,是对传统文化深刻致敬与创新发展的一次尝试。在他的生命旅途上,无论风雨,都有黄梅戏这份温暖伴随着前行,让我们以此为契机,再次聆听那些久违的声音,用心体会其背后的故事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