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忠豫剧净行演员的曲剧故事
在河南省宁陵县柳河村的一个贫穷家庭里,李斯忠从小就因为生活所迫开始了他的戏曲生涯。他7岁那年,因为家中贫困,被迫去给地主家当羊倌。在放羊的空隙,他喜欢模仿周围村庄演出的戏曲。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声音越来越响亮,乡亲们都称赞他有副好嗓子。
1933年,12岁的李斯忠被发现并吸收进了民权县李庄寨大平调姜庙科班。这是他正式走上舞台的开始。在科班期间,他专攻净行,并且勤奋学习,在短短72天内便登上了舞台。入科后,他共学了12出戏,其中担任主角上演的就有11出,如《秦香莲》、《铡赵王》中的包公,《白玉杯》中的严嵩,《陈平打朝》中的陈平等角色。
17岁时,李斯忠正式出科,在商丘快乐戏院登台上演。他很快因其洪亮的声音和豪迈的情态,一鸣惊人。虽然他也曾扮演过张飞、关公、曹操等角色,但最擅长的是“黑头”。一生中,他饰演过多种黑头角色的剧目,从童年的包公到晚年的包公,每一位都是他精心塑造的人物形象。
1950年,随着大平调剧种衰微,李斯忠转而改唱豫剧,并在1953年加入宁陵县豫剧团。在这里,他不仅担任团长,还参与录制了自己主演的《秦香莲》,并因此获得了一等奖。此外,他还曾为周总理表演过《见皇姑》,以及为胡志明主席招待表演《铡美案》的经历,都让他的艺术水平得到更高层次上的认可。
除了这些成就之外,李斯忠还注重对兄弟剧种技巧的学习与融合,如京剧和秦腔等,这些都成为他丰富唱、念、做、打技巧的一部分。他常说:“唱腔必须结合剧情。”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唱腔技巧,使得每一次表演都充满深度和力量。
在其后的艺术生涯中,无论是在代表作如《下陈州》的“十保官”还是其他作品中,比如《司马茅告状》的“十大状”,可以看出 李斯忠对于前辈老艺人的尊敬与学习,以及如何将这些精华融入自己的艺术表现之中。他的声音坚定而又柔软,让观众感受到了包公铁面无私的一面,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温暖人心的情感。
1996年10月16日,即丙子年九月初五日,由于疾病离世,但他的音乐留下,是我们永远记住的一代绝唱。而他的影响力依然在今天,对新一代艺人们仍是一个宝贵的文化财富。不仅如此,其亲传弟子王清海、兰力、高峰等,也继承了他的精神,为豫剧事业继续添砖加瓦。而作为一个普通农家的儿子,从一个小孩到一个名士,再到最后成为一代伟大的净行 演员,这一切都是那么传奇般地发生,而又那么真实地存在于历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