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解开鸟类起源之谜qq牧场科研揭秘
在《生活大爆炸》中的宅男科学家莱纳德的影子下,一位年轻人身着深蓝色上衣和牛仔裤,脚蹬球鞋,他就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王敏。王敏不仅荣获了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而且他的无趣形象也让他显得格外有趣。他说:“我可能比较无趣,周六日更愿意‘宅’在家里追剧或者看球赛,而不愿出去爬山郊游、亲近自然。”然而,这位对石头情有独钟的学者几乎每年都会进行野外调查。
借助一块块看似平淡无奇的石头,王敏和他的团队破译了一道道鸟类起源和早期演化的密码,不断刷新和丰富着人们对鸟类起源和演化的认知。高考时,王敏误打误撞进入了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但一次野外实习改变了他对专业的看法。在“破案”的过程中,不时会出现一些惊喜。
2015年,王敏所在团队发现了世界上迄今最古老的今鸟型类化石,将其命名为弥曼始今鸟。这项研究工作当时被《科学》的评述文章评价为“近10年来有关鸟类早期演化研究中最重要的发现”。这件标本距今约1.3亿年,是迄今最古老有关鸟类食团的化石记录。
提出早期鸟类尾骨与尾羽独立演化假说 在恐龙向鸟类的演化过程中,尾骨变化最大。不同于恐龙长尾骨,现在生鳥類顯著縮短,其表面附有肌肉與纖維脂肪,因而能控制扇狀尾羽展開與閉合。此前,這樣犁狀尾綴骨僅見於現生鳥類,而扇狀尾羽多見於現生鳥類;相反,在反鳥類及其他更為原始之鳥中,大多數都無此構造。因此,此前普遍認為犁狀尾綴骨與扇狀尾羽是同步進步。但是,這個觀點已經被挑戰。
通过发育生物学知识再综合利用新研究方法,提出独立进步假设,即存在一個“犁状后端——非翅状后的协同进步”假說,以及另一個关于翅膀先進後退(即從未完全失去翅膀)而不是先退後進(即從完全擁有到逐漸消失)的理論。而現在這兩種理論都似乎受到質疑,並且需要重新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