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何将长城尽头定在嘉峪关探秘与自然融合的历史奥秘揭示明朝最杰出十大人物的智慧布局
探寻明朝为何将长城的终点定在嘉峪关的奥秘,历史小编带你穿梭于古代西域的迷雾中。从汉代以来,人们称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为西域,而《汉书·西域传序》记载了这片广阔土地的大山、河流和辽阔边界。
公元前60年,汉朝在乌垒城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并颁布朝廷号令,将西域诸国与中原王朝之间的臣属关系确立。此后,唐朝也曾设立安西、北庭都护府统治天山南北地区,但自安史之乱爆发至清末对准噶尔汗国征服,这段时间里中原王朝未踏足西域长达九百多年。
明朝建立后,其军事重心一直放在北方,以应对蒙古威胁。因此,对待西域采取的是以安抚为主,管制为辅的政策寄希望于它们能有效牵制鞑靼、瓦剌南下的脚步。而明时期掌控西域政权主要是东察合台汗国,其与明之间始终维持着表面上的亲密关系。
明太祖朱元璋开创的大明王朝是一個中央集权高度集中的 朝代,因此其为了维持庞杂官僚集团往往采取向内紧缩政策以应付纷至沓来的内部问题。朱元璋通过《皇明祖训》告诫子孙,不要依仗国力之富强贪图一时之战功无缘无故讨伐四方请夷,即“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防守策略。
受收敛性治边思想影响,明设置行政区划只有两京十三省和北部九边重镇,以及羁縻机构如朵颜卫、建州卫等。在嘉峪关以西设置七个卫所属于羁縻性质,但没有驻军和派驻官员进行管理,只有任命部族首领建立朝贡体系进行安抚。
缺乏正确的 西域观也是导致大 明王朝不染指 西 域 的原因之一。由于生活在 中 原 膏 腴 之 地 的 人们 对 西 域 认识 都停留 在 “ 戈壁 千 里”、“ 凄凉 荒芜”、“民风彪悍” 等 上,他们认为那种地方是不值得经营,也是不值得占有的。这就导致了当时的人们对于如何处理与 西 域 关系存在误解,从而影响到了他们对于该区域地理位置的地位评估和实际政策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