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统治下的汉人究竟惨不惨如何面对蒙古人的入侵与灭亡
作为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一统王朝,元朝时期我国的国力强大,幅员辽阔,但是后世之人对它的评价普遍比较低。也许有人会说,因为元朝不是汉人而是蒙古人建立的朝代,大家受到民族情感的影响故意给它打了低分。但是,清朝也不是汉人建立的,大家对他的评价还是比较公正客观的。那么,为什么元朝的历史评价会这么差呢?为了真正了解个中因由,我们先来看一看汉人在元朝时期的生活状况究竟如何。
我们都知道,经历过战争以后,一新王朝首要任务就是恢复经济。忽必烈建立元朝后,为重振被战争严重破坏的中原经济,他创立了一个叫做“劝农司”的机构,这个机构汇集了农业方面的人才,对指导和帮助农民更好地利用土地进行生产至关重要。而且,他还创建了一个叫做“社”的组织,每个“社”由大约50户农民家庭组成,由社长或村里德高望重之人对“社”进行管理。这两项举措对于我国农业发展都是十分有利。
至于税收方面,当时继任蒙古大汗在征税的时候,并没有指定统一标准,只要交到多少钱就要求百姓交多少,因此大多数百姓生活压力很大。然而忽必烈觉得这并非长久之计,而且自己既是蒙古的大汗,也是整个中国皇帝。他认为要公正地对待所有子民。在他上台后,便设计了一套完整征税制度:百姓只要按照规定向国家上交一定数目的钱粮即可,其余部分可以归个人。此举减轻了百姓身上的负担,为他们奋斗提供更多动力。
我们都知道,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在其中很少有手工业者,但蒙古贵族对于手工制品需求旺盛,所以忽必烈非常看重有一技之长的人才。他把全国的一些工匠划入匠户,不允许他们更改户籍。这似乎限制了那些工匠自由,但实际上,他们享受的是较好的待遇,如果完成了当局分配制作任务,还能接私活挣钱。因此,在当时,被视为人人称羡职业。
再来说商人们,因为商人的形象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常被描绘为只追求利益不讲义气,所以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并不高。但是在元 朝时期,那些商人的位置却颇显尊贵,这主要因为当时我国疆域广阔各地都有自己的特产,要互通有无需要大量商人们四处奔波。在交通设施方面,比如将运河延长到北部 蒙古首都等等,都促进了贸易流通,使得商业得以发展和繁荣。
从法律角度来看,即使蒙古贵族拥有各种特权,对普通蒙古人民来说法律并没有什么明显偏袒。如果犯错,他们受到惩罚与普通汉人相比,并无太多不同。所以,不论是从农、工、商角度考虑,我 国汉人的生活情况并未像很多史料记载那样水深火热,有甚至出现进步,那么为何大家都不待见 元 朝呢?
其实,这背后的原因与当时最具话语权的一批群体有关——士大夫阶层。当 时,大官全由 蒙 古 人担任,而只有极少数汉人士大夫加入到了 元 朝廷中,但担任职务并不重要,其余则只能成为闲云野鹤。这类似于精英阶层被排除出主流社会,从而产生一种空有一身才华满腔抱负无法施展的心境,这种情感自然难以平静表达出来。而这些文人们便用笔墨将个人愤懑投射到描述 元 朝及其统治者的文字里,用强烈批驳给予各种差评。后世史籍又引用这些文人的作品作为材料,所以就在许多人口中的印象里,将 元 朝定性为“黑暗时代”。
总结起来,在 元 前期一般性的 汉 人 百 众 的 生 活 并 不 与 和 平 时 期 其他 大 一 统 王 朝 相 差异,而 士 大 夫 阶 层 因 为 上 升 通 道 被 关闭,因而比其他年代艰难很多。一旦到了末年确实存在着水深火热的情况,但这一现象同样非独特事,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末年的社会动荡,无疑都会导致如此苦难状态发生。不仅仅限于 元 帝制下,更包括其他每一次帝国崩溃之后所遭遇到的悲惨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