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后宫里的奢华早饭注定清朝覆灭的物是人非
关于清朝皇帝的用餐习惯,存在着一套严格的规矩,这些规则是绝对不能被随意违反的。正如他们自称为“朕”,穿戴着特定的服饰,这些都体现了明确的等级制度。在清朝宫廷中,食物并不简单地称为“饭”,而是被尊称为“膳”。吃饭这个过程被形象地描述为“进膳”,而开饭时会发出“传膳”的命令。而且,厨房负责准备这些美食的地方,被尊贵地称作“御膳房”。
至于何时举行用餐,这完全取决于皇帝自己的决定。因此,“御膳房”必须保持高效运转,不断烹饪和准备菜肴,以确保即使在最短时间内也能迅速送上桌。
当皇帝想要就餐时,一队精心挑选、打扮得体的太监们将组成一个庄重的传膳队伍,他们手持各式各样的盘子、碗和其他餐具,以及装有金龙图案朱漆盒子的盛器。一系列大小不一的七张珍贵的大型桌子被抬来,其中包括多个供皇帝专用的豪华座椅。整个场景看起来既壮观又庄严。
那么,在这丰富多彩的一顿宴席上,有哪些美味佳肴呢?末代皇帝溥仪在其回忆录《我的前半生》中详细记录了这些令人垂涎三尺的小吃和大菜。他提到,那些经典的手工艺品般精致的小点心,如水果沙拉、冷盘、小丸子等,是以极其讲究的手法制作出来,并且每一种小零嘴都经过细致考量,以达到最佳口感与色香味俱佳。
相比之下,当我们回顾明朝末期崇祯皇帝那简朴无华的一天,他甚至不得不在树下吊死,而他的龙袍之下满是补丁。这份简陋与后来的奢靡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不禁感慨万千,对比两代人的生活差距感到可悲又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