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与科研问题对话中国科学院科苑名匠薛长斌的故事
我,薛长斌,在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担任副主任的职位,给人以低调沉稳的印象。我的职业生涯始于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和嫦娥四号任务有效载荷分系统总设计师。我对自己的成就谦逊地归功于“运气好”,因为我认为个人只是时代发展大潮中的一个小部分。“我觉得个人是一方面,幸运的是赶上了整个时代发展的大潮。”面对日复一日的枯燥和压力,我坚信团队力量,也相信好奇心在科研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我选择用坚持航天事业使命与责任,将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紧密相连。
作为有效载荷分系统的总设计师,我负责为这些“乘客”保驾护航,即卫星、着陆舱等航天器平台上的各种仪器设备、试件或生物。每个任务都有其特定的要求,这包括遥感探测、空间实验、着陆勘察等多种多样的航天任务。为了完成这些任务,我们需要不断调整有效载荷的设计研制,并且考虑到物理学、化学学、生物学以及天文学等众多领域。这是一个需要综合各方智慧并集结所有可能性的关键工作。
尽管出身于通信与电子系统领域,但我最初并没有想到自己会走上航天之路。但是在1997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毕业后,我接受了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发来的面试邀请。在那个时候,没有多少时间去思考,只是决定去了——这是一个神圣而重要的地方。当时,那里的机会太少了,所以我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这个行业,一直干到现在已经有24年了。
随着参与项目数量的增加,我逐渐意识到,航天不仅仅是一份工作,它背后承载着太多国民的心愿和期待。一旦认识到了这一点,就不会再用个人得失衡量这份工作了。在如今科技高速发展,尤其是航天事业飞速进步的时候,我感到庆幸能够坚持下来,并且赶上了时代浪潮。
我的工作更多的是同问题打交道,而不是直接操作仪器。“时时刻刻都有问题—人的问题、进度的问题、仪器的问题,每天都在解决问题。”虽然这样的生活充满挑战,但也是无比兴奋的一部分。在2016年的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之后,我们发现了一些关键设备经常性地出现故障,这对于我们的任务来说,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因为它可能导致大量数据丢失,从而影响整个科学研究计划。
我们采用故障树分析方法来排查原因,这涉及到软件和硬件两方面,以及它们之间如何协同作用。最终,我们发现问题出在编程语言与CPU兼容性上。这项技术挑战性的解决,使得我们能够顺利完成所有既定目标,为许多新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当你坐在办公室里,看起来似乎一切顺利的时候,你很难想象背后的努力和挣扎。但20年的科研生涯让我明白:成功永远伴随着苦难,而幸福则来自于坚持。正如我所说,“如果有一件事让你特别快乐,那通常意味着这件事并不重要。”
作为嫦娥四号任务有效载荷分系统总设计师,当我们合作国际伙伴进行月球背面的首次探测时,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而通过团队合作,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层面,都能找到解决方案。我理解自己的责任,无论是什么困难,都必须尽全力去克服,因为这是我们的共同目标。
今天,当我回顾过去,也向年轻人传达这样一个信息:即便在看似平凡但又充满挑战的事务中寻找好奇心,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寻求新的知识也将带给你成就感。(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