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京剧杜鹃山陈希曾票友之旅
在那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北京,陈希曾的家中弥漫着京剧的气息。从小,他就被这门艺术深深吸引,与祖辈们一同聆听京剧曲调,观看表演。小学时期,他跟随叔父学习老生戏曲,而中学期间,他则向著名剧评家苏少卿先生学习,以求提高自己的表演技巧。在高中阶段,陈希曾又有幸向程君谋先生,这位“汉口谭鑫培”的称号所归之人学习。他不仅在谭派唱腔方面受益匪浅,更是在发音吐字上下了很好的工夫。
他的热爱与迷恋是余派,那种独特的风格和魅力,让他无法抗拒。余叔岩的十八张半唱片成了他的日常伴侣,每一次翻开,都能感受到那份无尽的激情与追求。他渴望找到更多关于余派的知识,所以结识了刘叔诒先生,一位久负盛名的教师。当他进入学化学系时,刘先生邀请他到江苏戏校担任京剧系主任,这为他打开了了解习余派的一扇窗。在那里,他利用周末时间向刘老师请教,并且对《京剧字韵》、《京剧声韵》等书籍进行深入研究,不断地寻求完善自己。
刘老师对于白口功底可谓是楷模,在学习过程中,陈希曾努力探索其背后的规律性,使得每一次练习都能够事半功倍。从12岁登台票戏至今五十多年来,没有间断过对京剧的热爱与探索。他不仅在排练中向辅导老师白玉英、林澄伯学习,还专程去找马宝刚老先生学習身段技巧,以期达到更高层次。而且,他还尝试不同的角色,如老旦、小生、青衣、花脸与丑角,不仅如此,还学会了操琴和司鼓,并涉猎昆曲,为自己打下了一块块坚实基础。
退休后,他成为了一批票友学生的心灵导师,被上海顺昌路第二小学聘为特色班中的京剧教师。此外,他还曾担任上海五里文化中心京剧队负责人,并接受过上海东方电视台和上海有线电视台卢湾新闻频道各两次专题采访,其所做节目均播出于电视屏幕上。这一切让人们将他誉为“南京余叔岩”,记录下了他的传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