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素真荣登河南戏曲名人榜首老人专心享受戏曲盛宴
陈素真:这位一生坎坷的“河南梅兰芳”,带着“豫剧皇后”的桂冠,漂泊于兰州、邯郸,最终落户天津,她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在外省成为了她的“河南梆子大王”。个中,有几多不为人知的辛酸内幕?恐怕,只有陈素真知道。陈素真是个不会低头、不会弯腰、不会讲漂亮话,而又高傲挺立的“真人”。看看河南戏曲界,满目尽是“德艺双馨”的完美艺术家,艺术好,人也好,但彼此都吹捧着,总是笑着,他们完全是一群毫无个性的同一个模子里出来的样品。“豫剧皇后”住在天津,让天津人当成国宝给保护了起来,说出去是不是个天大的讽刺。陈素真的漂泊,是当年河南宣传文化部门领导的责任,也有一些在领导跟前很吃香的演员在作祟。八十年代,“五大名旦”的出炉,陈素真名列第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些领导和媒体对艺术家的选择和认定背后的复杂情绪和利益考量。
当然,这也是历史的一部分,不久,就有一些暧昧的人开始说常香玉先生才是真正的“豫剧皇后”,最后还给弄到了《人民日报》。看到这些的时候,我不禁感到迷惑。我常会想,我这人就够不怎么样了,即便写出点儿像样的文章,也只能默默无闻,比起那些文人的炒作与夸张,更显得羞耻。我常会怀疑,有些文人,比我还不要脸。这让我反思自己的职业道德,以及作为一名作者应当如何秉持诚实守信。
看来,有一些文人们,对于戏曲史上伟大的艺术家们,并没有足够深入了解。有些文人们,将个人偏见或政治正确强加于历史事实之上,使得原本清晰的事实变得扭曲。此时,此地,我们似乎需要回归到那个纯粹而伟大的时代,那是一个只有对于艺术本身充满敬畏与热爱的人们能够理解和欣赏的地方。
要知道,在那个正儿八经市场经济体制下,当上海百代公司主动到开封请陈素真吃西餐,又给钱,又给录唱片,这说明了什么?这是对她卓越艺术才能的一种肯定。而且,她被誉为“豫剧皇后”,早已深受观众喜爱,无需任何虚假赞扬来证明其价值。她那独特的声音,如同丰富多彩的地球风土气息,每一次发声,都能让我们感受到她的存在与重要性。
我的喜欢并不仅仅局限于她的艺术表达,更包括她坚韧不拔的心灵世界。她那高傲干净的情操,无论是在舞台上的每一次精彩表现,或是在生活中的每一次坚守自我,都令人敬佩无比。在1994年回乡任评委时,由于病逝于郑州,没有许多中青年演员、戏迷及一些文人的前往吊唁,这可能也是嫉妒所致。(崔兰田先生对陈素真的敬佩有加,但由於部门领导未能及时通知崔,他未能前往)。面对这样的事实,我们应该更加珍惜那些真正懂得尊重他人的朋友,因为他们才是我们最忠诚支持者。
有良心的人,都会把陳素真排在第一位。如果再来一次这样的讨论,就是打死我,我也要把陳素真排在第一位。这并非简单的情感表达,而是一种基于知识和理解,从而产生出的评价标准,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将我们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的问题——关于评价标准、关于历史记载以及关于我们今天如何去理解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