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王朝的宫廷与子偕老一
东汉王朝的宫廷:外戚、士大夫与宦官的斗争(一)
在东汉王朝,三种力量——外戚、士大夫和宦官——长期占据中国舞台。这些力量相互博弈,塑造了整个东汉王朝的宫廷历史。皇帝能力强时,外戚是其助力;皇帝能力弱时,他们自然成为政权的人。这导致汉王朝皇帝们采取残忍手段防范外戚,以避免重演吕雉故事。
然而,每当一个新皇帝即位,其外戚即进入政府,而旧皇帝逝世后,其外户便退出政府。这使得屠灭某个家族无法阻止另一个家族掌握权力。幼年继承人的出现加剧了这一问题,因为母亲通常成为权力中心,这引发了儒家学派意识形态与多妻制度下的冲突。
为了确保自己不被排除在政治游戏之外,外戚们坚持拥立幼儿继承人,如刘祐死后的情形,即将堂弟刘懿立为太子而非亲生儿子刘保。尽管如此,大多数外戚未能珍惜他们的权力,而是滥用和贪污,最终遭到了士大夫阶层的抨击,但由于魔杖握在他们手中,他们无法对抗。
士大夫虽然面临着挑战,但最终往往只能被免职或处决。在这场斗争中,即使有勇敢的声音呼吁回归给予皇帝真正的大权,如杜根,他也难逃厄运。但他奇迹般地存活下来,并在邓太后的失败后得以出山。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士大夫还是皇帝,都发现想要改变现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旦试图反抗,便可能面临危机甚至死亡,就如同第十任皇帝刘缵所经历的一样。他因不满梁冀而遭毒杀。
尽管如此,在这场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似乎没有哪种力量能够长久掌控一切。政权、军事等各方面控制都集中于一处,使得任何单独存在的问题都显得微不足道。而这个周期性循环,将继续影响着东汉王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地平线上,一直到它最终崩溃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