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通宝与明朝灭亡前一年之谜
万历通宝:明朝灭亡前一年诡异之事
万历通宝是中国古代钱币之一,始铸于明神宗朱翊钧的万历四年(1576年)。这枚钱币仿造了嘉靖钱制,有小平和折二两种。光背者较多见,小平钱背有“工”,“天”,“公”,“正”,“江”,“河”和其他字,其中表示一厘银值的很罕见。此外,还有银质的万历通宝钱,其背铸有文字或星月纹,但都比较稀少。
在文章中提到,明初仿效元代货币政策,推行纸钞,并禁用金银。但后来由于经济发展、海外市场开拓等原因,“驰用银之禁”被放宽,使得白银成为合法货币。在万历时期,朝廷每年仅铸出约两万锭左右,而到了十三年增至十五万锭,再到二十年减至九万锭。这期间全国共有60余座铸炉,其中潞安府是其中较大的两座,每年的生产量为近一千锭,这给地方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润,同时也出现了私人取利的现象。
《潞安府志》记载,在萬歷初期,由於銅價上漲,官員與匠役將銅料減少,並混入鉛錫,一時民間爭相趁機私鑄錢幣,這種情況即使嚴格禁止,也無法根除。而這些堆積如山却不能流通使用。
关于版本简析,可以看出萬歷通寶版別繁多,以小平為主。除了光背之外,还有星、月、工、公、正和天等穿上款式,以及穿右厘和合背等。此外還有一些特殊版別,如特大錢径8.8厘米,是傳世唯一的一枚。面文則除了一般规整楷書外,也有一些特别設計,比如一些長日寬日的小楷書樣式。
总结來說,萬歷通寶雖然是一種常見的貨幣,但其後續發展卻充滿了各種奇妙現象,不僅反映了當時社會經濟狀況,更展現出了人們對財富追求的心理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