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元朝医药之光照亮自然的智慧
张仲景,名机,以“张长沙”闻名,是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据传他生于东汉和平元年(公元150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寿七十岁左右。自幼好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十岁时已读多书,尤其是医书,他的同乡何颙赞其“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
在东汉末年的混乱中,当时连年瘟疫横行,民众饥寒交迫。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张仲景目击此景心伤。他发愤研究医学,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当时他的老师是宗族中的著名医者张伯祖,他向张伯祖学习医学,并尽得其传。
张仲景提倡“勤求古训”,认真学习前人的理论经验。他研读《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等古代医书,对《素问》的影响最大。在实践中,他发展了对伤寒的理解,将一切热病称为伤寒,并提出六经论伤寒的新见解。
为了更广泛地搜集治病方药和治疗经验,张仲景到洛阳城一带行医,与文学史上的建安七子之一王粲交往密切。在接触中,他发现王粲患病,但王粲不听他的建议,最终导致死亡。
尽管当官但并不热衷于官位,不久他叹息朝政日非遂挂冠遁去少室山专门总结经验写作。在几十年的奋斗后,他收集大量资料包括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又名《伤寒卒病论》)。这部著作在公元205年左右完成并流传世间。到了晋代由王叔和整理,在宋代才渐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其中金匮要略即该书的杂病部分。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临床诊疗专书,它系统分析了傷陰原因、症状、發展階段及處理方法,为後世醫學提供了重要依據。此書亦選出三百多方,其中藥物配伍精炳主治明確,如麻黃湯桂枝汤柴胡汤白虎汤青龍湯麻杏石甘汤等,這些著名方剂经过千百年的臨床實踐檢驗,都證實有較高療效,並為中國醫學方剂學提供了發展基礎。此外,此書對亚洲诸国特别是日本产生巨大影响直至今日仍被尊崇并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