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朱元璋不选朱棣刘国能的历史之谜
刘国能,陕西延安人,以闯塌天闻名于世,是明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之一。早年,他与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共同反抗压迫的统治,在陕西大旱之年揭竿而起,攻破州府,声威远播。崇祯三年,他带领部众东渡河流,进入山西,与朝廷军队多次交战。
崇祯六年冬,他南下湖广地区,不断攻占县城。在崇祯七年的正月,他入川后,被击败后退守汉南。此后,他再次举义旗,最终被困在车箱峡中,不得不诈降才得脱身。他重振雄风,再度进攻江北,但最终避入商洛山中。
崇祯九年春,他联合李自成和其他起义军首领,从郧阳方向推进至兴安和汉中的边界。总督洪承畴率兵前来讨伐,他们疲于奔命。同一年冬季,与石柱宣抚使秦良玉部下的总兵秦翼明发生冲突。他曾经试图窥视潼关,但因巡抚孙传庭坚守严密,便转向南方,并成功逼近江北。
然而,此时他也遭遇了多次由朝廷发出的邀击。接着,他又转向河南,一路上不断遭遇挑战,最终在黄陂附近折返,并继续威胁开封。这一系列行动让他声望增强,同时也引来了熊文灿的注意,因为他的力量令人敬畏。
刘国能曾有过与张献忠的争执,这可能是他决定归顺朝廷的一个原因。此外,在左良玉的战败之后,也促使他做出选择。他于崇祯十一年的正月正式投降,并以尊称对熊文灿表示歉意:“我十载以来误陷不义,如今得到您的宽恕,我愿将全部部队编入军籍,为您效力。”结果,熊文灿对此感到高兴,将其任命为守备,让其隶属于左良玉麾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国能成为了一位受朝廷信赖的人物。不久之后,即便是张献忠和罗汝才这样的重要领导人也纷纷投降,只有刘国能依然积极参与征剿作战。在崇祯十二年十二月的一场战斗中,由左良玉指挥的大军取得了胜利,而刘国能则担任副总兵助力。而在同年的四月,与秦良玉联手会师南阳并打败了李万庆后的叛乱分子,他们被迫投降。这段时间内,当张献忠再次起来造反时,加上罗汝才跟随而来的另一股叛乱势力,都无法阻止他们相继失败,而只有留给刘国能的是叶县这个据点作为最后防线。
尽管最初与李自成、罗汝才结为兄弟,但当这些起义军首领发现他已经归顺朝廷时,他们变得非常忌恨。而在崇祯十四年的九月份,一场主力的围攻导致叶县沦陷,被捕并最终被杀害。当即刻提出归附但仍旧坚持自己的立场时,李自成试图劝说:“我们本就是同伙,你何必死节?” 刘国能却愤怒地回答:“我从前与你一起作恶,现在却成了国家臣子,为何还要背叛?”就在这瞬间,他就这样毅然无悔地牺牲了自己。
消息传出后,皇帝特别命令追赠左都督,并且授予特进荣禄大夫,还建造纪念碑,以示赞扬他的忠诚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