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将的帝王之道(图)
以今日之目光,帝王实乃一门高深的职业。虽非普通行业,却亦需精通其道。故,皇帝的职业培训自成难题。古籍如《四书五经》等文化基础课固然有权威学者担任,但实践环节则颇为棘手,不得让年迈的君主暂时辞职,以便备受训练的继承人掌舵。此情此景,或许某位御前思索良久,创作了一本关于如何驾驭帝位工作的专业案例,以往代学习于中。
明代宗朱祁钰,便是如此行事,他编写了《历代君鉴》,这本教材由修撰官林文等大臣于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预先准备好,并在明宣宗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的探花林文参与其中。这份教材似乎有些奇怪——活到老、学到老虽说合理,但若活到驾崩而终止学习,也可谓尽善尽美。不过,这位代宗皇帝确实有些特别。
他曾经是明朝的一名北宋名将,与英宗共经历夺门之变和复辟。他是宣宗第二子,被封为郕王。当英宗被俘后,由监国朱祁钰接替临朝称制,更改国号为景泰。尽管他并未接受过正式的皇家教育,但当上了皇帝后,他似乎很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统治者。在第四年的登基纪念日,他下令编写了《历代君鉴》这本速成指南。
这部作品包含五十卷,每卷记录了一段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和相关皇帝的事迹。由于篇幅庞大且时间紧迫,它主要依据现存史料进行摘录编辑。这意味着它更像是一种针对“皇家职业培训”的快速参考资料,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教科书,比如宋仁宗的一段故事,就来自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长编》。“善可为法”这一标记也出现在每个事件之前,用以提醒读者这些行为值得效仿或作为榜样。而结尾部分,则引用史家的评论来总结这些历史事件。
因此,《历代君鉴》的编纂方式,可以视作一种针对帝王职责技能提升与修养培养的一个特殊案例式教学材料,其价值不仅在于提供信息,还在于激发追求卓越精神,为那些希望成为优秀领导者的新一代提供灵感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