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朝到清朝皇帝的职业教材(图)
在当今的视角下,皇帝的职业可谓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然而,这种职位极少有人能掌握其精髓,因此许多人都无法有效地执行这一职业,甚至有时会严重偏离职业目标和形象。因此,对于皇帝这一职业的教育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文化基础课程如《四书五经》等由名家巨儒负责,但实践环节却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不能让退休的皇帝暂时回来指导新一代预备役皇帝进行实际操作。这可能是促使一些皇帝想出编写有关如何当好皇帝的一般案例来学习,以古代为鉴。
明朝宗室朱祁钰即便如此,也创作了一本名为《历代君鉴》的教材作为参考。这本书起初由探花林文等臣子于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开始准备,并在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的基础上修订完成。而这本教材最终归功给了代宗朱祁钰,他不仅是一个资助者,而且还扮演了审核者的角色。不过,由于他那份特殊身份,这份署名权也自然而然地落到了他的手上。在编写这样一本关于如何做一个好的皇帝教材供自己阅读,这似乎有些令人难以置信——尽管按照“活到老,学到老”的俗语来看,或许可以理解成直到驾崩才停止学习。但说到底,这位代宗确实有些不同寻常。
朱祁钰,在成为明朝第八位皇帝之前,是宣宗之子。他曾被封为郕王,而他的哥哥朱祁镇登基后称英宗,使得朱祁钰成了郕王。此外,他母亲成分不佳,使得他从小长在宫外,从未接受过真正意义上的当官员培训。当英宗在土木堡战败,被俘虏后,为防止瓦剌国对明朝施加压力,他被任命监国,然后改元景泰,即使他只是个临时代理人。
景泰时代的大部分时间里,朱祁钰都试图展示自己的能力和诚意。他恢复了谦慎、召回忠心耿耿的人才回到朝廷。在担任大臣期间第四年的某一年,他命令编纂了一部名为《历代君鉴》的速成教材。这部作品包含五十卷,每一卷讲述了一系列历史上的典型人物,他们代表性的故事被用来激励读者。由于时间紧迫,该书主要依赖现有的历史资料进行编辑和摘要,如提取宋仁宗三月幸南御庄观刈麦的情节,就来自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长编》中的描述:“天圣三年五月幸南御庄刈麦闻民舍机杼声召问之乃贫妇也赐以茶帛谕辅臣曰其勤如此而贫可无恤哉。”
每个事件前,都特别标注“善可法”,这句话来源于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意指提醒后来的统治者要学习那些值得效仿的事迹,同时避免那些需要警惕的事情。此外,还附上了史家的评论,如“史臣赞曰”、“史臣论曰”。总结来说,《历代君鉴》及其体制,是一部旨在教授如何成为优秀领导人的典型案例式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