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头变革耕耘新时代的力量
东汉时期农业生产取得了显著进步,这与广泛使用的铁农具和耕牛紧密相关。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省份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属于这一时期的铁农具。这些遗址分布在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甘肃、新疆等边远地区。铁农具种类虽与西汉相似,但在器型上有所创新,以铁犁为例,有大、中、小三种尺寸,每一种都具有独特的设计特点:犁锋角度减小,刃部宽度加大,并普遍采用了犁壁设计,使得这些工具能够深入耕地、高效翻土,同时耐用且坚固。此外,还有一些新型铁农具出现,如全金属曲柄锄和用于割草的大镰刀——(pō泼)镰。曲柄锄以其坚固耐用的全金属曲柄而受到青睐,而镰则因其长度约35厘米,配以木柄,便于直立砍割草料,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此时期牛耕技术已经相当普及,从当时壁画、画像石以及相关模型上的描绘可见,不仅中原地区使用牛耕,其应用也扩展至甘肃、新疆等偏远地区。大多数情况下是两头牛抬杠,一些地方也开始采用单头或一头牛牵引,还有少量使用马来进行田间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