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法之巅傅山犹如龙吟般的墨迹流传千古
傅山:一位书法家与思想的双重奏鸣
在明末清初的交界处,傅山这位思想家与书画家的身影静谧而又深邃。他出生于1607年,在1684年告别人世,留下了一段跨越时代的足迹。傅山字青主,以青竹、公它、乔山等多种雅号自居,其名声远播。
他是太原阳曲的一个孩子,却有着广泛且深厚的学识基础。他通晓经史诸子,以及佛道之学,更是精通医学。诗书画三绝,他尤其擅长篆隶正草各体,无一不精妙无穷。而行书则更显特色,被誉为“石斋王铎伯仲”。他的画作中,有着对自然特别是竹类的独到描绘。
傅氏收藏金石之物,尤其精于鉴赏和篆刻艺术。他的著作如《霜江龛集》、《荀子评注》等,都流传至今,而他手笔下的墨迹也广受赞誉。在友人张钺持纸索书时,由此挥就的一首孟浩然五律十八首,是傅山作品中的佼佼者。此诗卷以横394.8厘米纵28.2厘米的大气格局,为后人的欣赏提供了极大的视觉冲击力。
此外,这幅草書孟浩然詩不僅反映了傅山對藝術觀點和思想追求的一致性,也展現了他信条——先做人再做字在書法活動中的重要性。此詩卷落筆情感深沉氣勢磊落,它不拘泥於轉折起伏,而是一種夸張的手法,用以營造出沉著痛快險峻跌宕的情懷。雖然看似隨意無章,但仔細讀來卻能發現其中的條理;用墨枯燥與繁複相間,疾速與緩慢交織;結體則採用橫風斜雨般形態,使得文字呈現倾側欹斜勾連揖讓,這些都構成了這幅作品獨特的人文韻味。此件草書詩卷為其代表風格所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