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学书法的故事黄道周的墨迹奇遇
黄道周,字幼平,号石斋,是明代的一位杰出的学者、书画家和文学家。他出生于1585年,在1646年逝世,籍贯是漳浦(今福建省属地)。在天启二年的进士考试中,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且官至礼部尚书。在南京被任命为武英殿大学士时,他因忠诚而被谥号为忠烈。黄道周不仅通晓天文和数学,还精通各种古典著作。
他的书法技艺非常高超,被誉为遒媚、直逼钟繇、王羲之等巨匠。尤其是在行书方面,他的笔触流畅自如,让人感受到了极大的艺术魅力。而他的楷书则更加精致细腻,每一笔每一划都充满了深邃的意境。《诗翰册》就是他楷書作品之一,该作品由崇祯十二年(1639)完成,当时他已是55岁高龄。这份作品展现了黄道周在老年仍保持着卓越水平的风范。
黄道周的书法与宋元沉闷之风有所不同,他倾向于取法六朝,这一点体现在《诗翰册》中的字迹上,那里的清劲中带有腴润秀雅,又兼以刚健,使得整体效果既显疏朗又富有层次感。清初学者宋荦对他的评价十分赞赏:“石斋先生楷法尤精,所谓意气密丽,如飞鸿舞鹤,令人叫绝。”这种评价无疑正中下怀,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黄道周艺术成就的高度认可,也证明了他的作品至今依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