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与问题对话的科研精英中国科学院科苑名匠薛长斌的故事
我,薛长斌,在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担任副主任的职位,给人以低调沉稳的印象。我的职业生涯始于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和嫦娥四号任务有效载荷分系统总设计师。在回顾自己的成就时,我往往会觉得运气好,因为我恰巧赶上了整个时代发展的大潮。
面对日复一日的工作压力,我深信团队合作是克服困难的关键。我把自己负责的有效载荷比作乘客,而卫星、着陆舱等航天器则是它们搭乘的平台。我致力于为这些“乘客”保驾护航,确保它们与平台间顺畅配合完成既定任务。
我的专业背景是通信与电子系统,但当我在1997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毕业后,一个偶然机会让我加入了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自那时起,一干就是24年,我逐渐认识到航天不仅仅是一份工作,它背后承载着国人的关注和期待。
如今,我国科技事业正高速发展,而航天事业也迎来了飞速增长的机遇。我庆幸自己能够坚持下来,并且赶上了这个时代的大浪潮。但我的工作并非一帆风顺,每天都充满挑战和问题。“每天都有问题”,这是我的常态,无论是技术上的困难还是进度的问题,每一次都是解决问题的时候。
2016年的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是我第一次担任有效载荷分系统总设计师的一次经历。在那个项目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关键设备不断出现故障,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采用故障树分析方法,从软件到硬件,不断排查可能导致问题的地方,最终找到了解决方案。这段经历教会了我,即使是在紧张而繁忙的情况下,也要保持冷静,以团队合作为基础去寻求解决办法。
嫦娥四号作为首次在月球背面着陆的人类探测器,是中国探月工程首次开展国际合作任务的一部分。在这项任务中,我再次担任有效载荷分系统总设计师,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然而,无论是在国内外,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强烈依赖团队协作来克服一切困难。
现在坐在办公桌前的我,看似平静,但20年的科研生涯让我明白,只有坚持才能见证幸福与收获。而成功并不来自轻松愉快的事情,而是来自那些看似枯燥但实际上充满意义的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