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教育科研网薛长斌教授每天与问题交战成就科苑名匠荣誉
薛长斌:低调沉稳的航天科学家与“问题”的无声对话
在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担任副主任的薛长斌,给人以一种低调沉稳的印象。曾是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和嫦娥四号任务有效载荷分系统总设计师的他,自称运气好,更是赶上了整个时代发展的大潮。
面对工作中的枯燥和压力,他坚信团队力量以及好奇心对于科研工作者至关重要。他选择将个人命运与时代紧密相连,用坚持践行航天事业的使命与责任来衡量自己的成就。
作为有效载荷分系统总设计师,薛长斌为那些乘坐卫星、着陆舱等平台上的“乘客”保驾护航。在多种多样的航天任务中,如遥感探测、空间实验、着陆勘察等,每一次有效载荷设计都需要综合考虑航天器特点、任务目标和设备属性,这是一项需集众家智慧统筹完成的关键工作。
尽管起初没有想过自己会走上航天道路,但随着项目参与增加,薛长斌逐渐认识到,在这份工作背后承载了太多国人的关注和期待。现在回头看,他庆幸自己能坚持下来,并赶上了科技事业高速发展时期。
每一天,都有新的问题待解——从人方面的问题到进度的问题,再到仪器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伴随着挑战,也带来了成果。如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那里的一次性装载19项空间科学实验系统,是国内同类最多记录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团队发现一个关键设备频繁复位,这个问题经过一年排查,最终发现是一个函数与操作系统编译器兼容性的问题。这场经历让薛长斌更加理解了技术中的细节之争,以及团队合作在解决复杂问题中的重要性。
嫦娥四号作为首次在月球背面着陆的人类探测器,对于薛长斌来说是个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不仅要保证自身国家外交官参与的事宜,还要处理来自其他国家合作伙伴的情报需求。而他的直觉告诉他,即便是在国际合作中,要始终保持谨慎和耐心去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对于年轻人来说,薛长斌提醒他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寻找那份内在驱动力——好奇心。这份好奇可以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乐趣,同时也能够推动他们不断向前迈进,为实现更大的目标而努力。(撰文/陈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