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光绪帝自幼频遭饥饿直至清朝灭亡准噶尔的残酷手段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其著作《我的前半生》中,提到了皇帝的饮食状况,他形容它为“华而不实,费而不惠,营而不养,淡而无味”。溥仪的话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点是皇家注重排场,但忽视了营养和口感;第二点是由于传统用膳规矩,使得饭菜失去新鲜感,并且为了避免因食物引起疾病,将菜肴做得过于淡无味。
这让人难以想象的是,有一个清朝时期经常挨饿的皇帝——光绪帝。1875年1月,当载湉四岁时被立为天子,即位称号光绪,其庙号德宗。御医建议他节食,但没有具体标准,因此太监和乳嫫对小皇帝进行严格监控,让他经常因为饥饿哭泣。
据记载,小皇帝光绪在十岁左右,每次到太监那里偷吃东西都要匆忙逃跑,因为一旦被发现,就会跪地哀求。此情此景,如同千古奇闻。相比之下,一般百姓的孩子至少能有自由饮食,而光绪帝即使长大后,也无法改变这种状况。
慈禧太后对光绪的饮食管制极其严格。在一次觐见中,光绪向慈禧诉苦说自己只吃粗劣的饭菜,并请求改善。但慈禧坚持认为作为人上者的饮食应该符合祖宗遗训,不应追求美味好吃,因此她拒绝了他的请求。
1898年“戊戌”事件之后,慈禧将光绪囚禁于瀛台,这段时间里,他再次遭遇了饥饿。当时尽管摆放在桌上的饭菜多达数十品,却因为连日呈进变得臭腐变质。而当他试图换一道更可口的菜肴时,被告知这是遵循节俭之道所必需。这一切显示出慈禧对光绪严苛甚至残忍的一面,对他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和摧残。
曾受慈禧宠幸的大太监寇连材评价说:“我这个皇上(指光绪)境遇最苦,是中国四百兆人中少有的。我五岁登基,没有亲爱的人照顾我,只有西太后(慈禧),但她却不关心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