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远黄梅戏之魂如严凤英在电视剧中的巍峨存在
在山区的童年,文化生活如同星光闪烁的夜空,稀薄而朦胧。徐志远初为学者,以二胡、口琴、笛子等乐器为伴侣,在音乐的海洋中逐渐摸索出自己的航道。他曾经痴迷于制竹笛,更是胆大包天地抓蛇取皮,以此来保护他的胡琴。那时,他仿佛被命运带入了一场无声的交响乐,其中包括了“样板戏”的旋律和岳西剧团对新生的召唤。尽管他心向学术,但家人却坚决反对他投身艺术世界。在这样的背景下,徐志远几乎是不经意间进入了剧团,一名鼓手即将展开他的音乐旅程。
为了剧团表演的需要,他开始尝试作曲,那些自我创作的唱段和歌曲深受演员们喜爱,这也增强了他内心的声音。当他21岁时,就能独立完成小戏,从作曲到配器再到指挥,无一不掌握其中。这份成就让他有机会考大学,并最终成为上海音乐学院进修班的一员,与何占豪、刘如曾教授共同学习。毕业后,他放弃留校机会回到故乡,走上了黄梅戏作曲人的道路。
1991年的《红楼梦》舞台剧,是徐志远重要作品之一。在这部作品中,他探讨如何将古典与现代结合,让其具有时代感。他吸纳电声音乐元素,同时融合淮剧特点,将宝玉的心理活动层层揭示,最终获得文化部第二届文华音乐创作奖。此外,《秋千架》的问世更是证明了徐志远在将其他音乐元素融入黄梅戏中的能力。他借鉴西洋歌剧和百老汇音乐剧,将娱乐性与喜剧性巧妙融合,使之成为中国地方戏与音乐剧结合的一个创新尝试。
除了作为艺术家的身份,徐志远也是一个学者。他发表过多篇论著,如《黄梅戏通论》中的音乐章节、《试论程长庚对京劇音樂的貢獻——兼及皮黃腔在安徽的合流》、《黄梅戲角色的音色造型》等,并担任《中国戲曲音樂集成安徽卷》的责任编辑,以及岳西高腔分支主编。在一次访谈中,他提到了黄梅文化:“它是吴楚文化、质朴文化、青春文化、通俗文化。”并认为,“现在是一个多元化时代,我们要有个性,有地方特色,要更多尝试。”
至今为止,徐志远以一系列杰出的作品闻名:舞台剧《红楼梦》、《秋千架》、《风雨丽人行》、《孔雀东南飞》,影片《徽商情缘》、《母老虎上轿》,电视连续劇《貂蝉》、《朝霞满天》、《平湖秋月》,以及儿童话谜语般诱人的歌舞如《四季美人》(美江南)。这些作品不仅赢得了单项奖,如文华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两次)、国家广电总局华表奖,还荣获集体奖,如国家文联第八届中国戲劇節优秀音樂創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