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再芬黄梅戏小辞店徐代泉的黄梅音乐传奇
他的家乡流传着庐剧的美妙旋律,他在那些旋律中长大,耳濡目染。1958年,他凭借精湛的二胡技艺和才华横溢的《良宵》,成功考入了安徽省艺术学校。在那里他深造了三年庐剧音乐,不仅学会了作曲,更对庐剧产生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纽带。当时他与同班四位同学相比,只有他坚持不懈地追求这一梦想,直到最后成为唯一留校从事教学的人选。然而,当他即将踏上为庐剧事业贡献自己的一生之际,学校却突然宣布撤销庐剧专业。那一刻,他的心情复杂,但最终接受了领导的决定,因为他们看到了他的潜力,将其视为“为庐剧留下的种子”。但这颗种子未能在适当的时候发芽、成长,而是在1993年的三十多年后,一支新的庐剧班才再次在省艺校开花。
为了尽快掌握黄梅戏这门不同的艺术形式,徐代泉采取了一条不寻常的道路——与黄梅戏表演班一起学习唱腔课程。他用自己的方式记下每一个音符,每一次演奏,都像是在抄写一本永恒不朽的手稿。时间过去了,他不仅学得比许多年轻人还要快,而且最终成为了该校黄梅戏教学曲目的主要编写者。
对于一名作曲家来说,这样的生活既充满挑战又饱含乐趣。他沉浸于创作之中,无论是苦还是乐都没有退缩过。在创作高峰时期,即便是连续数日无法找到灵感,也不会放弃,那些无眠之夜和心灵深处的声音,是任何语言也无法形容的经历。而当作品完成,被演员录音后,再次聆听那些声音时,那份幸福和满足感也是难以言说的。
徐代泉说自己一生致力于三个方面:教学、创作和研究。他作为教师,不仅在本校教授,还担任中国戏曲音乐学院客座教授,并一直保持着这种工作状态,即使已退休也未曾间断。作为作曲家,他不仅为电视电影和舞台剧谱写过音乐,还参与编配60多部教材,以各种不同类型如黄梅戏、京劇等著称。而在研究领域,徐代泉曾担任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之一《中国戲曲音樂集成·安徽卷》的副主编,并主持编纂“泗州戲”、“安慶弹腔”等篇章,该项目获得“編纂成果二等獎”。
至今,在安徽地区关于黄梅戏音乐电视剧中,有几部作品不可或缺,它们都是由徐代泉亲手打造,如《桃花扇》、《半把剪刀》、《家》、《春》、《秋》、《啼笑因缘》、《二月》、《潘张玉良》以及《祝福》,这些作品让我们回味那段历史,同时也见证了一位伟大的艺术家的无私奉献。今年65岁的徐代泉,在离开正式职务后的20余年里依然活跃于文化界,为中国戏曲学院及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继续分享自己的智慧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