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最烂的王朝朱元璋为何不杀汤和(图)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历朝的君主都曾经历过与功臣之间的纠葛和猜忌。明代的朱元璋更是大杀功臣,将那些曾与他并肩作战、共同打下江山的大将几乎斩尽杀绝,只有信国公汤和幸运地逃脱了这场大屠杀。那么,汤和为何能存活下来呢?
朱元璋之所以不杀汤和,其原因并不简单。他深知自己即位后可能会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因此要确保自己的子孙能够稳固江山。这就需要对潜在威胁进行清除。在他的眼中,无论是先立的太子朱标还是后来立的太孙朱允炆,都因性格偏软而让他感到不安。为了防止未来出现陈桥兵变这样的历史悲剧,他选择在自己之前大规模清洗旧臣。
有一次,太子进谏说:“父皇您杀大臣杀得太多,这样恐怕会伤害君臣间的情谊。”朱元璋沉默了一会儿,然后用一根荆棘比喻他的行为:“这根荆棘你拿不起来,我替你将刺磨干净了,不是好的吗?我所杀的人,他们都是未来可能威胁到你做皇帝的人,我把他们除了,是在为你造福啊!”
虽然汤和也是“荆棘上的刺”,但他机警自律,有着急流勇退的心态,不贪恋权势,所以才能保全自己和家人。这份经验,对于理解古人如何生存至今仍有极大的价值。
汤和对朱元璋有拥戴之功,他早年跟随郭子兴一起效力,比朱元璋还老资格。在关键时刻,他率先承认朱元璋的领导地位,这份功劳,直到现在也被视为不可忽视的事实。
他不争夺荣誉,以平常心接受不公待遇。当天下安定,大封功臣时,尽管其他同等条件的人都封为公爵,而他只被降职为侯爵,但他没有发牢骚,没有怨天尤人,只是在暗处继续努力伺候皇上,并及时向皇上表达诚恳而深刻的自我反省,最终被宽恕,并几年后才升迁为信国公。
汤和识趣迎合皇帝的心思,以此保护自己。他知道,即使回家,也不能完全放松,因为周围还有监视着他的耳目。而因此,他选择低调生活,从不以过去作为自豪,而是专注于享受生活,与乡邻保持良好关系,让人们认为他只关心个人享受,不参与国家事务,使得最终能安全度过危险期。
正因为如此,在洪武二十八年高龄七十岁去世的时候,被追封东瓯王、谥襄武,可谓死前获得极大的尊荣。这样一个故事,让我们看到,即便是在如铁一样坚定的统治者眼中,也有空间容忍那些既忠诚又智慧超群的人类奇迹存在。而这一切,都成为了历史学者们探讨的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本文来源:网易历史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