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的历史介绍沐英物品
我,沐英(1345—1392),安徽凤阳人,汉族,是明初重要将领。我的童年充满了困难,我父亲早逝,随母亲避开战乱,但母也去世,只有八岁时被朱元璋收为义子,从此改姓朱,在朱夫妇身边生活。当时的朱元璋已投靠郭子兴部下作战,我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成长。
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占集庆(今南京),并改名应天府,他派徐达攻取镇江,这是他获得的一次重大胜利。我“数从上征伐,入侍帷幄,昼夜勤励”,十八岁便被授予帐前都尉的职位,并参与守卫镇江,这是我军事生涯的开始。洪武三年(1370),我被授予镇国将军和大都督府事;次年升任大都督府同知。大都督府是明初军事中枢,对天下的兵马实有掌控之权。在那里的七年间,我处理事情果断、决断无滞深得朱元璋赏识。
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朱元璋以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而蓝玉和我作为副将军,一同率三十万大军前往云南进行讨伐。进入昆明后,我派遣东川侯曹震和宣德侯金朝兴分头进取临安路。这条通海路途对我们来说非常关键。在洪武十五年的春季,我们终于进入了通海地区,那时候我们已经按照规定装备了火铳——一种金属管状火器,它类似于后来的青铜火炮。在《明会典》卷192记载,大约在洪武二十六年的规定中,每个百户所中设有10名火铳手、20名刀牌手、30名弓箭手以及40名其他士兵,其中火铳手占十分之一,这样的装备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抵达通海后,我们建立了一处御屯田地,该区域西至河西、东至宁州(今华宁)、南连建水。驻扎的人员共2228人,其中包括387名马步旗军、1841名七分屯军、1325名舍丁,以及1500预备役士兵总计5053人,他们按明制规定必须永远居住在这里,不得返回,也不得与当地民户混居。
据说,当我在通海期间,有一次几乎遭遇死亡。那是一次惊心动魄的事。一位刺客试图潜入我的寝室,用钢刀准备行刺。但幸运的是,被我发现并且巧妙地用鸳鸯腿踢向他的小肚子,那刺客“哎哟”一声痛叫跌坐在地。而后来发生的一系列激烈搏斗,最终依靠一个意外的手段——搬起鱼缸扔出去,用鱼缸阻挡了他的攻击,最终成功击退了这场突袭。
事件结束之后,我回到了屋内,没有穿戴武器,而是一个侍卫带着口钢刀前来报告:“殿下,这里有一口钢刀!”原来那是一把五金铸造的大拉刀,上面镌刻着“大拉刀”三个字。我明白这个村庄附近有一群专门制作武器的人们,他们曾经无法完全控制,因此不太可能轻易就接受我们的统治。此时,无论如何,都要尽力抓捕刺客,以免引起更多麻烦。我决定亲自出击,与他们交涉,同时防止任何不必要的冲突或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