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何将长城尽头定在嘉峪关探秘元明朝历史与自然的交融
我将探索明朝为何将长城的终点设定在嘉峪关,这是一个关于元明朝历史与自然交融的故事。西域自汉代以来,就被用来描述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在《汉书·西域传序》中,我们可以找到这样的记载: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它们东面止于玉门、阳关,与汉接壤,而西面则以葱岭为界。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今中国新疆轮台县东南)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并颁行朝廷号令,以确立中原王朝与各个国家之间的臣属关系。这一管理模式和相关政策,因为其有效地维持了边疆各族人民与中原王朝之间良性发展的关系,所以成为了历代中原王朝统治者效仿的范例。
然而自安史之乱爆发后,一直到清朝彻底降服准噶尔汗国为止,中原王朝未踏足西域长达九百多年。在此期间,最可能重新进驻西域的是赶跑元顺帝的大明王朝。大明虽然有过太祖八征沙漠和成祖五征沙漠的壮举,但并没有产生过将其收入囊中的想法或行动。这是为什么呢?
明 朝 的 军 事 重 心 在 北 方
明 朝 对 待 西 域 诸 国
收 敛 性 治 边 思 想
缺 少 正 确 的 西 域 观
因此,大明对待西域诸国往往采取以安抚为主,管制为辅的手段寄希望于他们能够有效牵制住鞑靼、瓦剌等势力的南下脚步。而且,由于收敛性的治边思想影响,以及缺乏正确的对外扩张观念,大明从未真正考虑过染指这些遥远而不易控制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