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操中的郑獬宛如文化的巍峨山峰守护着中华文脉的深邃
郑獬(1022——1072),字毅夫,一作义夫,号云谷。出生于宋真宗乾兴元年,他的才华自幼便显露头角,在词章领域展现出了豪迈和峻整,与同榜鸿胪进士、会元黄中庸并称。除此之外,他在科举考试中获得了皇祐癸巳科状元的荣誉,并担任过多个高位职务,如通判陈州、直集贤院、度支判官、知制诰等。
在英宗即位后,郑獬积极参与治理国家事务,对于修建永昭山陵时的劳民伤财问题上,他提出节俭建议,并主张广开言路,以选贤良为己任。在荆南期间,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减少虚假言论,提倡实干。他还曾担任翰林学士,因其坚持进谏,被朝臣所忌恨,最终被发遣到开封府。此外,由于他不愿意采纳新法而遭到了王安石的怀疑,最终被贬往杭州和青州。当时正值推行青苗法,这一政策却因害民无罪而陷宪纲,而郑獬则坚持反对。他最终病逝于安州,享年五十一岁。由于家贫子弱,没有钱进行葬礼,因此他的棺柩停留在庙中十余年,只有好友滕甫当官后始得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