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起名之神郑獬
郑獬,字毅夫,号云谷,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出生于宋真宗乾兴元年的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祖籍江西宁都。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在词章创作上尤其突出,他的作品豪迈、峻整,被誉为同辈中望尘莫及的人物。
在皇祐五年(1053年)郑獬以状元之姿进入仕途,成为皇祐癸巳科的首席进士。他先后担任了多个职务,其中包括通判陈州、直集贤院、度支判官和知制诰等。在修起居注期间,他凭借自己的才能迅速晋升到正三品的高位。
当英宗即位后,对永昭山陵进行规模宏大的营造工程,但劳民伤财的问题频发。郑獬上书反对,并提出体恤民情,从俭节开销的建议。此外,他还提倡广开言路,推荐贤良人才,不久被派往荆南地区治理。当地发生大水淹城的情况时,他坚持谏言可行则行之,不可行则广询决策,以确保政策符合实际情况。
随着神宗初年的宰相王安石推行新法改革,郑獬因极力进谏而遭到了不少人的嫉妒,最终被迫离京服役。但他坚持原则,不愿意实施他认为有害于民的新法,因此遭到了王安石等人的排挤。最终他被贬官至杭州,再次转调青州。在青州期间,他再次表达了对青苗法不利意见,因为这项法律可能会无端陷害百姓,使他们背负债务,这种做法违背了宪纲原则。
由于健康问题,郑獬申请辞职并开始休养生息,但他的病情恶化,最终在宋熙宁五年(1072年)去世,当时只有51岁。他留下了一批优秀诗文作品和深刻的人格魅力,为后人所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