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大全黄梅戏中的传奇音乐家徐代泉
他的家乡流行唱庐剧,他在儿时便是深受庐剧音乐的熏陶,长大于此。1958年,他凭借精湛的二胡技艺,以独奏《良宵》考入了安徽省艺术学院,期间学习了三年庐剧音乐,并学会了作曲。他自称对庐剧的了解和热爱远远超过黄梅戏,那时他与同班四人中,是唯一坚持不懈者,决心为这门艺术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在他即将毕业并准备展现才华之际,学校却突然宣布撤销庐剧专业。那一刻,他以为自己错过了转折点,但学校领导的话语打消了他的疑虑:“我们要留下你,为庐剧种下一颗种子。”尽管如此,这颗种子未能得到发芽生长的机会直到1993年,当省艺校重新招收庐剧班时。
这一段经历充满挑战,不仅因为学习上的困难,也因为作为戏曲音乐工作者,他们往往伴随着清贫和孤寂。在创作过程中,徐代泉投入无比的情感和努力,有时候连续数日无法写出一个音符。但当作品完成,一切辛苦都值得。尤其是在创作悲伤唱段时,他常因情感波动而泪水涟涟。当作品完成,再次聆听那些旋律,他会感到无比的陶醉。
徐代泉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教学、创作和研究。他不仅在本校教授,还担任中国戏曲音乐学院客座教授,即使退休后依然保持着教书人的精神。他的创作包括多部黄梅戏音乐电视剧,以及60多部教学用歌曲,涉及诸多传统京派及地方小调。此外,在研究领域,他曾参与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安徽卷》的编纂工作,并获得“编纂成果二等奖”。
至于安徽黄梅戏电视版歌曲中的杰出代表,如《桃花扇》、《半把剪刀》、《家》、《春》、《秋》、《啼笑因缘》、《二月》、《潘张玉良》以及《祝福》,都是由徐代泉所著。这位65岁高龄之际仍旧活跃于学术界的人物,是中国戲曲音樂界的一位传奇人物。而今虽已退休,却仍担任中国戲曲學院、安徽大學藝術學院客座教授一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