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怀仁黄梅戏旦行演员导演工作者探索张辉在社会中的艺术表达
我,孙怀仁,从1950年考入安徽艺术专科学校戏剧科开始了我的演艺之路。在那里,我接受了严格的表演训练。1958年,梅兰芳来到安徽,她主演的黄梅戏《打焦赞》深刻印象了我。我还得以亲眼见证她饰演杨排风一角的精彩表现,并从她那里学习化妆和挑花线的动作,这些经历至今仍在我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痕迹。
进入黄梅剧团后,我扮演过多种角色,从花旦到刀马旦,再到彩旦、老旦和娃娃生,每一次都让我耳濡目染,受益匪浅。尤其是在与严凤英、王少舫等艺术家合作时,我更是学到了许多宝贵经验。
1980年,我进入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进修。在那里,我系统地学习了世界各流派的戏曲理论,并通过自编、自导、自演来实践这些理论。我也经常与同学们互相学习,气氛热烈,一直持续到了一年后。当我回到剧团后,就参与了一场对外巡回演出,我们准备了一系列节目,其中包括《龙女》、《风尘女画家》和《无事生非》这三部作品被誉为“马兰三部曲”,实际上也是我导 演工作的一部分。
作为一个出身于表演界的人,对于成为一名导员来说,最重要的是了解什么样的表达能够触动观众的心弦。因此,当有其他话剧导员想要指导我们进行话剧时,他们可能会很擅长分析人物,但却不太懂得如何帮助我们在舞台上的表现。这就是为什么我特别注重帮助每位同行找到适合自己塑造人物的手段,使他们既能成为观众心中的镜子,又能成为知心朋友。
退休之后,即便生活已经平静下来,但我的思绪依然围绕着黄梅戏艺术的未来转悠。我坚信,要想让黄梅戏发展起来,就必须时刻关注观众需求,让他们愿意走进剧场,坐下来观看,并且喜欢上这种文化体验。当然,在创新方面,我们需要寻求新的方式,但不能失去传统中蕴含的精髓。在这个过程中,我承担起传承与创新双重使命,为新一代黄梅戏艺术家提供引路人作用,同时也为那些前辈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外,还有小梅花等新星在我的指導下成长,这些都是对过去付出的肯定,也是对未来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