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教务与科研处的王敏破译鸟类起源的密码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教务与科研处的王敏,以其深蓝色上衣和牛仔裤搭配黑色方框眼镜,展现出一种对宅男科学家莱纳德的神似。他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员,并且荣获了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尽管他可能在周末更倾向于追剧或看球赛而不是户外活动,但王敏几乎每年都会进行野外调查,他对石头情有独钟,这让他在寻找鸟类化石中获得了宝贵的发现。
借助这些看似普通的石头,王敏和他的团队成功破译了一系列鸟类起源和早期演化的密码,为我们关于鸟类起源和演化的认知提供了新的见解。回顾高考时,王敏最初志愿的是生物工程,但最终误打误撞进入了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在一次野外实习中,他发现书本上的知识能够得到现场验证,从而改变了他对专业的态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敏逐渐将自己的科研视角扩展至鸟类起源与演化研究,并在此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2015年,他所在团队合作发现了世界上最古老今鸟型类化石并命名为弥曼始今鸟,这一发表于《自然·通讯》上的论文被评为近十年来有关鸟类早期演化研究中的重要发现之一。
除了探索鸟类起源之外,王敏还专注于了解早期鸟类是如何进食、消化食物,以及它们如何通过“囫囵”吞食难以消化的事物。此前,最古老已知有关这种行为记录是在1.2亿年的标本中发现,而现在,该记录得到了更新。这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于早期飞行器械构造及其功能性的理解,也为解释现代鸡胃结构提供了关键证据。
最后,由于多齿胫羽鳥尾部骨骼结构相似今鳥型類,同时未显示扇狀尾羽,因此提出了一个假说,即犁状尾综骨(现在生存种)以及扇状尾羽(现代生存种)独立发展出来的问题。这项工作挑战了一些长期占主导的地质年代学观点,并被认为是2017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