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任河南豫剧院院长如同一位时尚的传播者从戏曲网红谈起将最传统的传播艺术化为最时尚的风潮
自幼成名的京剧女老生王珮瑜借助互联网新媒体,红出了戏曲圈,红遍大江南北:登上微博热搜榜、参加中央电视台《朗读者》节目以京剧念白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跨界歌王2》当评委、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开京剧节目、《喝彩中华》当观察员、《传承中国》中担任评委……年轻、时尚的王珮瑜成为“戏曲网红”,不但维系了原有的京剧戏迷,还培养大量新粉丝。这是新媒体时代传统戏曲艺术借助新传播方式宣传戏曲艺术、扩大戲曲受众的新途径、新手段。
事实上,古老戲曲藝術一向善于借助新的傳播方式進行宣傳推廣。20世紀初,戲曲藝術的一個重要變革是從實際生活中汲取靈感,而不是單純模仿古典劇本,這種創新的精神在後來對戲劇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1905年,京劇泰斗谭鑫培主演的大型京劇舞台作品《定军山》,為中國電影之父張作霖拍攝,這標誌著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次重大里程碑。隨後,不少戲曲經典被搬上了巨幕,如越劇《五女拜寿》,豫劇《七品芝麻官》,這些都成為了經典影片,被后人所稱道。
改革开放初期,是戲曲電影另一个繁荣時期,以越劇《五女拜寿》、豫劇《七品芝麻官》為代表的戲曲電影可謂家喻戶曉。這些影片不僅為戲曲「圈粉」,而且留下寶貴的老一辈藝術家表演影像資料。在電視普及之后,一系列有關於傳統表演藝術節目的擂台秀開始出現,如北京衛視與央視合作開辦的大型節目《梨園春》,它們通過競技和評比形式展示各種表演技術,使得觀眾能夠直觀地感受到不同類型表演間競爭激烈的一面。
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娱乐业发展鼎盛的时候还是现在娱乐方式现代化多元化的情况下,都没有出现过完全依赖过去成功模式继续前进的情况。而現在,我們正處於一個網絡文化興起時代,它直接影响到了戏曲创作和表现的手法,比如网络资源成为戏曲创作题材来源,这种情况让我们看到了一种从伝統到現代,从地域性到全球性的转变过程。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更应该珍惜并发扬这些独特文化遗产,让其在未来的发展中保持活力与魅力,并通过各种创新手段将其融入到现代社会中去。
同时,也应当认识到,在这个信息爆炸和数字化转型迅速进行年代里,对于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提升对历史文艺作品认知度,同时也要考虑如何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免遭滥用或损害的问题,这对于构建一个健康的人类文化环境至关重要。此外,对于未来,如果能够把握好这一机遇,将会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因为通过这样的交流与互动,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门悠久而丰富的艺术形式,从而推动其在世界舞台上的再次崛起。这也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挑战,也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解决的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