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之友胡伟武的产品养育比喻
在2002年的春节,胡伟武并没有放假,而是带着成立不久的龙芯课题组在实验室中奋战,致力于中央处理器(CPU)的物理设计。他们的目标是“做出中国第一台不依赖进口CPU的计算机”。这个团队以宿舍门口贴出的春联为誓言:“辞旧岁狗剩横空出世,迎新春龙芯马到成功。”“狗剩”是龙芯1号早期名字Godson的中文名。
2002年8月10日清晨,在欢呼声中,中国首枚自主知识产权通用高性能微处理芯片——龙芯1号,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诞生了。后来,这个课题组发展成为龙芯中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胡伟武现任研究员、董事长。他解释说,从2010年4月成立至今,他们主要完成了两件事:“第一件是把计算所的科研成果转化出来,把实验室样品做成产品;第二件是在市场上试试看。”
经过三轮迭代和试错过程,胡伟武有信心将龙芯带向开放市场。“我们可以通过加大投入和改进体制机制加速试错过程,但不能取代试错过程。”他说,“只有坚持自力更生,我国核心技术产业才能‘上楼’,才能不受制于人。”
构建一个独立于Wintel(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和英特尔的CPU)和AA(谷歌的Android操作系统和ARM的CPU)体系之外自主信息技术体系,是胡伟武的心愿。在2020年,龙芯中的出货量达到百万片/年,并开始走向开放市场。
对于为什么要研制龙芯,以及是否仅仅为了解决核心技术问题或只是为了销售,他回答说:“不是这还不完全。”他的初心是建立自己的生态体系,使其成为IT产业体系的一部分第三极。
由于需要时间去培养这样的生态系统,他提出一个故事:“苏联‘解体’的时候,有一艘名叫‘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航母被拆掉了,从此丧失了做核动力航母能力。而今据称俄罗斯新的航母可能要到2030年才服役。” 他认为创新就像数学函数中的四个变量:体制机制改革、经费投入、人才以及耐心与时间。他强调,“如果我们只关注前三个变量,而忽略第四个,那么即使实现了一些短期目标,也很难长远发展。”
最后,他以飞机和汽车发动机相提并论,用孩子养育比喻推广国产CPU。他指出,“打个不太恰当比喻,有的是一年就能看到成果;有的则需要三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坚持走这条路,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对国家未来负责。”
总结来说,为人民而战,即使付出了二三十年的努力,最终也会收获利润。反之,如果追求短期利益,则可能会离我们而去。(赵广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