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死后靖康之耻是否因此而发生自然景观中凤阳歌震撼朱元璋的中都城(图)
在那被誉为不可一世的中都城,它似乎因一曲《凤阳歌》的响起而摇摇欲坠。朱元璋意识到,即使是最残忍的暴力也无法阻止人们唱这首歌时,他只好无奈地撤回兴建中的工程。
提到凤阳,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那有名气的花鼓艺术。《凤阳歌》,这首“讨饭歌”,经过数百年的流传,已变得面目全非,只保留了那个脍炙人口的开头:“说凤阳,唱风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浅显易懂的情感,那是谁都可以看得懂的。如此直白且明显攻击性的歌词,无疑就是一种指向:矛头直指凤阳所出的皇帝朱元璋。
然而,这种奇怪民俗背后的故事,是不是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大众心理和集体无意识悄然长成的过程?
最初,《凤阳花鼓》并不是“讨饭歌”,它是一种流传于淮河两岸民间艺术形式。在宋朝时期,就已经有了这种表演。而明末画家顾见龙在家乡太仓看过这种表演后曾经画过一幅《花鼓子》图,这是迄今为止记录最早的一幅画,并收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这意味着,在明代,《凤阳花鼓》这一艺术形式已经非常成熟。
关于这一情景,有清人赵翼记述道:“江苏诸郡,每岁冬必有凤阳城来老幼男妇成行逐队散入村落乞食……至春二三月始回。其唱曰:‘家住庐州并 凯风, 凯风原是个好地方, 自从出了个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根据赵翼这一段文字,可以看到至少两个点:一是在清初之时,这首《凯风》的部分内容就已经存在;二是这个现象并不仅仅因为饥荒,而是一种社会习惯和传统。
据史料考证,《凯风》最早见于戏曲选本《缀白裘》,时间应该晚明或者清初。如果追溯至确切时间,则可能产生于洪武年间。此外,还有一份洪武十六年的圣旨显示了朱元璋对家的深厚感情,以及他打下江山之后,对家乡情怀的一种表现:
"我来自庐州,你们都是我的老乡,以后你们若能做父母官,那老人的生日就在我的土地上永不课征,每日问雍雍熙熙吃酒买炷好香烧献天地结成义社遵奉乡饮酒礼……一年祭祀一次止轮一个遭将猪来祭了吃了猪去;将羊来祭了吃羊去钦此。”
这股情绪影响到了他的治国政策,最终决定定都金陵,并且在金陵营建中都,同时设立南京作为南方重镇与北方对抗。他希望通过这样做,可以平衡国家力量,使得中央政府能够更有效地控制全国政局。
不过,一些大臣提议,不如在皇帝家的故土——凤阳城建立新都,因为这里位于长江与淮河之间,可谓便利无比,而且可以利用这些水路进行防御。如果把金陵作为南京,都放在北方,再选址另一个,都会更加完善。这些建议很快得到采纳,并由左丞相李善长负责建设工作。
随着大量人马涌入、材料运输以及粮草供应,大量的人口增加、土地减少的情况出现,使得物价哄抬,一些原本属于当地人的土地被强行征用以供建筑使用。在这样的环境下,当地百姓开始流离失所,他们不得不依靠宫廷发放的小米度日,但情况并未改善。一年又一年过去,局势愈发严重——粮食断绝,全城陷入饥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