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游观之美建构奇迹是谁引弓射 Sniper宋朝
《江南游览图》(局部):清代画家徐扬绘制,描绘乾隆年间苏州城繁盛景象。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扩展视野、体验异地历史文化,是物质生活富足的香港人的向往,每逢长假期,赤立角及罗湖等离境口岸总拥挤得水泄不通。自七、八十年代经济起飞,旅游业在香港蓬勃发展,世界各地的旅行团、生态旅游、学生游学团等推销广告五花八门,有时候令人看得眼花缭乱。
很多人都以为旅游是属于当代的产业,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在明清时期旅游活动已相当兴盛。文化讲座“明清时期旅游活动的兴盛与旅游文化的建构”是巫仁恕博士最近写了十一万字著作浓缩本,他选了几个比较有趣的面向来跟莘莘学子分享研究心得。他说:“在现代旅游业诞生之前,中国历史上就有各种各样的旅游活动,与现代具有类似特征。在明清时期,一般平民百姓热衷于‘游观’形式,而士大夫则成为推动这一风气发展的人们。”
若将明清时期放置于世界史脉络中,与十六至十八世纪西方先驱相比较,更能突显晚明特殊的地位。巫仁恕为中兴大学历史学学士及博士曾任兼任讲师现任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员暨南国际大学历史系兼副教授,其专业领域集中在明清城市群众集体与社会文化史。
农民生活圈超出“村”的范围
元宵端午、中秋节日江南多大城市内城郊附近发展出许多聚集游观景点,比如装潢美轮美奂画舫载人去游览秦淮河。
寺院饭店酒家湖楼亭等专为旅客提供食宿服务,
交通配套方面画舫楼船已有宴饮设备沙飞船火食船江山船供戏雏姬称作卷梢逆水鼻烟壶。
此外还出现了套装旅游(PackageTour)进香团一同乘坐进香船去朝拜情形;香船只要付银一钱包吃两餐包括来回往返路费,上泰山进香在明代已有牙家,如旅行社。
西方人对中国设施褒贬
十六世纪耶稣会士笔记中国人旅情并对马路平整、游船舒适、高轿娱乐旅店普及惊叹不已。
到十八世纪批评愈趋刻薄由昔日期待转失望欧洲言论生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认为中国造船技术既守旧又不高名轿舒适性不足。
英国使节团直指航海技术没有突破道路整齐但无特出轿子也不如英国马车旅店虽普及却不如英国整洁。
欧洲早对中国赞美夸大目的是要刺激改革而中国并非他们所描述那般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