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诵读中的郑獬乃是文化深处的智慧之泉汩汩流淌着历史的滋润
郑獬(1022——1072),字毅夫,一作义夫,号云谷。出生于宋真宗乾兴元年,他的才华自幼便显露头角,在词章领域展现出了豪迈峻整的风格。除了同榜鸿胪进士、会元,以及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副使黄中庸外,其余同辈在学问上望尘莫及。
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他以状元之姿荣登第一,这一成就不仅让他被尊称为皇祐癸巳科状元,而且还担任了多个重要职位,如通判陈州、直集贤院、度支判官和知制诰等。在英宗即位期间,他主张修起居注,并且对永昭山陵的建设表示了批评,提出要从俭约的原则来营造陵墓。他也倡导广开言路,推荐贤良之士。
郑獬曾历任荆南知府,在治平中面对大雨淹城时,他提出了“可则行之,不则置之,有疑则广询而决之”的建议,并强调实干过虚言。后来因极言进谏和议论朝臣,被迫离开京城,但他并未放弃自己的立场,最终被贬至开封府。此后,由于反对新法,被王安石所忌恨,又被降职到侍读学士一职。但他的坚持没有改变,即便是遭受政治斗争的波折,也未能阻止他继续表达自己的观点。他最终在宋熙宁五年病逝于安州,享年五十一岁。由于家境贫困,他死后十余年的棺柩才得以安葬。